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韩秋红 史 巍




  一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是东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文史哲的通修课和全校综合知识选修课。作为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而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作为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哲学学科专业性的直接体现,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该课程的专业性所在。所以,我们深挖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努力探索在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地位、价值、自由等问题,把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具体理论统一起来,把现代西方哲学具体思想的介绍与反思性评价结合起来,展开对现代西方哲学具体思想内容的教学;作为文、史、哲学专业的通修课,该课程西方哲学史的现代史本身就有史学性,在此基础上,如何与历史学科相区别,而体现哲学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特点,体现该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文学性和人文性,这就需要找到相通的结合点,如何找到结合点能体现通识性的特点是本课程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又作为全校综合知识选修课程,就应对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怎样才能达到对全校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效果,这是课程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就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作为精品课程如何体现“精”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思想理论前提,即要对课程定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课程是介绍和研究在黑格尔哲学之后,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全方位的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哲学思想流派及观点。如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等等。立足于现代西方哲学在发展中涌现出的众多思想流派,力求展现出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面貌和文化背景,把握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性变革,体悟和反思现代西方哲学所表征的西方社会的时代精神,使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哲学史的学习中达到对哲学基本理论的更为深刻的把握,提升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在真切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中,形成探索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兴趣,掌握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思想,提升理解和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及思想境界。文、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面,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有利于拓展自身的文化素养。基于以上定位本课程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在教学理念上,本课程注重贯彻“尊重的教育”理念,力求以符合哲学本性以及西方哲学特点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体现出鲜明的思想理论性与批判反思性;在教学内容上,与国内通行的单纯以学派和人物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相区别,本门课程着重在现代西方哲学演化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下来展开对现代西方哲学具体思想内容的教学,力求实现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的统一。
  
  二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课程实现了教材的系列化。本课程自1949年起就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当时的主讲教师王洪文教授主编的《欧洲哲学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1968、1984),这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用书;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文华教授主编、韩秋红为副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现代西方哲学课程的专门用书:90年代末以来,韩秋红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接连取得突破:继1992年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举要》之后,又先后于1998、2003年出版了《理性的耕耘——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赏析》和《黑格尔之后——现当代西方哲学》两部针对本课程的专门性教材,呈现出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研究的系统化、专门化,在学界具有良好的反响。本课程的其他骨干教师也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著作也为该课程思想理论研究和教学思想研究做出了有效支撑。
  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方面,本课程注重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着力在创新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由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一门理论性深、时代感新、现实性强的课程,讲授该课程既要教师有很好的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知识底蕴,更要教师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教学方法。因而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本课程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思想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别思想家分析与时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比较笼统,实际上体现了基础性、通识性和人文性等几个方面的内涵,使基于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典型的体现了本课程因材施教的特点。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将现代西方哲学诸多思潮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结合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进行真实有效的分析和讲授,加之本课程已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进行实际教学,集中的体现了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
  在教学形式的革新方面,本课程以问题意识为主导,即先提出问题并穿插讨论,让学生有适当的准备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勇于参与,对思想观点有一定见解的学生给予总成绩中的10%左右的奖励,这种做法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起到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理论水平,培养学生思维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升华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本课程还组织学生成立读书研讨班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读书研讨班是在讲授课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时,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到文本本身进行读书研讨,并力求要求学生能将读书研讨的理解写作成文,教师加以指导。这样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势必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笔答方式,实行有标准的灵活式考试模式。考核的标准不但包括规范考试,还包括课堂讨论发言和平时作业等,还可以进行灵活式考试,即对进入到问题式的研究、读书式的研讨方式学习的学生实行问题抽签式口试的考试方式或以研究性论文为考试方式。这些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将基本知识训练与基本能力培养相结合,掌握知识与提升思维能力并重,更为重要的是从真善美相统一的高度既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文化品味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本课程为文史哲专业的打通课程,特别是作为全校综合知识选修课程所对深化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的着力点,本课程对学生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