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反思和改革

作者:陈新民




  选择性是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是作为学分制张扬学习者个性的重要特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其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性如何?为此,笔者于2006年1~3月间,先后对我国2003年前“专升本”的9所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这9所高校分别是浙江树人大学、北京城市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上海杉达学院、江苏三江学院、福建仰恩大学、西安培华学院、黄河科技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校等。这些高校也是截至2003年全国仅有的9所民办本科院校。访谈调查主要是教务处(部)负责人,问卷调查的对象是9所高校全日制565名本科在校生(有效问卷530份)。本文拟结合调查结果,对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的现状、成因及其改革作一初步探讨。
  
  一、缺少选择性——现行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的主要缺失
  
  我国民办高校诞生于市场经济并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着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以满足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国民办高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来自两个“路径依赖”:一是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纵向的依赖;二是对一些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中的教学管理制度的依赖,这是横向的依赖。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迟、教学管理单薄,这种纵向的依赖就显得十分有限(很多民办高校一直实施的是学年制模式);而横向的依赖又受制于教学资源贫乏的困境,致使学分制的推进显得较为迟缓。从调查结果看,现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的最大缺陷也表现在学生学习选择性的不足上,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和学制的选择性不足。
  1.学生转换专业(院系)困难。在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学非所爱”的现象。根据笔者的调查(2006年),有22.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当前所修读的专业(院系),其结果比公办普通高校18.7%的调查结果还要高(郭冬生,2003)。虽然调查的所有高校均推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试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或双学位制,允许少数学生转系、转专业(调查显示其比例仅为3%~10%)等等,但是,这些新的制度或举措明显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就总体而言,民办本科院校专业和院系之间依然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2.课程、教师缺少选择性。现行民办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很强,据笔者调查,9所民办本科院校选修课学分占课内总学分的比例从8%到25%不等,其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划一化现象十分明显,可见学生在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等方面缺少选择性。一方面,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出,或者开设了但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又不得不学、不得不考。虽然一部分高校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权重,但是,学生能够自由选课的余地还是太小。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有46.3%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在课程学习上缺少选择性。
  3.学制缺少弹性。弹性学制是学分制的一个标志,可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进度,从而决定自己提前或推迟毕业。但是由于前述自主学习选择性的限制,也由于就业体制等原因,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往往难以提前毕业,而成绩原因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因住宿、学校教育成本、学籍管理等因素不能继续留校学习,导致了学制缺乏应有的弹性。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有3所高校在文件中规定实施弹性学制,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毕业生提前毕业。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目前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选修课管理中的《选修指南》、《修读规则》以及选课的管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二、教学资源不足——现行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缺失的主要成因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资源、学生素质和教学管理队伍等因素,是制约现行学分制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资源不足导致现行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缺失
  从历史的视角看,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拾遗补缺”、“必要组成部分”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的定位变化,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也是历史性的起点,对民办高校的规范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发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促法》中的法律条文进一步具体化具有一定操作层面的规定,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了相对健全的法制化阶段。
  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毕竟只有二三十年时间,并且一直到1998年伴随高等教育的扩招才使得民办高校在规模和层次上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办学历史短,积累少,其办学条件与学分制的需求尚有差距。
  民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集中体现在专职师资队伍不足、学科科类结构单一、课程总量不够丰富等方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教师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且外聘教师较多,一般具有游动性大、不稳定的特点。从市场机制来分析,这是民办高等学校灵活适应市场、降低办学成本的重要方面。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市场机制选择与学分制的要求相矛盾,因为学分制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其结构合理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以及师资方面的这种状况对于课程资源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导致自身的课程资源相对不足,这与学分制所需求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相矛盾。民办高校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学分制。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以及学分制的推进,教学资源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室、实验室、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制约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可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学生更专业化、个性化、兴趣化。一方面保证基础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给予选课的自由。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学习自觉性越强,可在无行政班级的情况下,无他人“管制”、“干涉”下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在计划内圆满完成个人的学业。
  然而,从目前我国招生制度的安排来看,民办高校的招生批次均处于后面,形成了民办高校所特有的生源特征:基础相对较差且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学生约束力弱,往往会利用选课制所给予的一定自由度,就易避难,直接将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凑学分的现象严重。与公办学校相比,这种现象的涉及面更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制度的推进。
  此外,民办高校还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办学历史短、教育思想观念、学生主体的学历层次多、教学及管理积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