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作者:王 越




  尊敬的陈至立国务委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推荐我代表百名获奖教师发言,深感荣幸。在各级组织及合作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获得了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我们的心里感到的是更多的不踏实和更多的压力。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支持。
  一、人类的进步可归结为文化发展。人类的文化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对比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世界上各民族公正公平的、和谐、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而言,人类的文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哲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还是和平发展观,都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认同。中华文化支持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哺育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仁人志士和一些世界伟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正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发展。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论取得什么成绩,在“文化”面前都是微小的和暂时的,一旦停止前进,就将很快丧失其意义。因此对于获奖教师而言,继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是基本的、具有压力性的工作。
  二、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是人类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蕴含着一些本征性困难,面对科学领域内的众多“未知”,面对“未来”,面对发展的未确定性,面对中华复兴跨越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要求高等教育多一些化“未知”为“已知”,对未来和未确定性多一些科学规律性预测。面对这些要求,我们深感自己文化科学底蕴不足,对本学科领域重点发展方向、核心内容掌握不够,由此,面对未来人才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减少失误是我们面临的第二种压力和努力方向。
  三、中华和平发展的伟大复兴,呼唤各方面的创新,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任何重大创新的实现,都是需要以科学规律为基础,以人文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贡献发展的人文素质为必要条件,以智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保障的艰难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要务而言,其未来性与不确定性更强,困难更大。在众多因素中,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以师德为核心的、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的发挥,是我们面临的第三种压力和急需要改进的方面。
  面对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工作需要,我们要以喜看“长江后浪超前浪”的园丁精神,不断努力,并愿与广大教师一起,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