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校际教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 琳 朱 颖 沈颂华




  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16校6年多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从相互开设公共选修课开始,开展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开设跨校辅修专业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校际教学合作活动,对学院路地区高校间学科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继续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环境和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校际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感受其他学校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创新,继续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重视校际教学合作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21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需要调整学科建设和办学方向,在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新建学科专业薄弱的背景下,实行校际合作、优势互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非常必要。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己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共同体”教学合作活动的合作方式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由于打破了校际界线,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影响,是一项教育制度的创新实践,对现有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对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共同体”的合作教学活动中,有关校际选修课和辅修专业的设置,一是由需求调查而确定;二则要求各校推出的课程和教师,在校内都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课程评估考察,把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到学校统一的监控体系中。教学质量是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生命线,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方式监控教学活动,通过网上论坛、网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建立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年召开的“共同体”工作研讨会上,教学质量的保证总是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选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上课态度不认真,存在着只选不修的现象。虽然报名时十分踊跃,但是一旦开始上课,就出现部分学生逃课现象。即使前往课堂,也是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二是有部分同学选课目的不明确,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是为了拿到学校对选修课所规定的学分。三是教师管理上缺少严格。有些任课教师对选课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在考试环节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也引起各成员校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并相应采取了一些办法,如我校建立考勤制度,每一堂课有老师专门进行考勤,缺课达3次者取消考试资格,严把考试关。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展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从而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3.加强报名和学习指导,做好校际课的宣传工作
  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负责和自我选课的能力,或者因为刚入学,对所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不熟悉,单凭个人的爱好或一时热情,盲目地选修课程或参加辅修专业学习。因此,需要事先对学生选择校际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师有效、适当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其价值达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来选择校际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还要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学生了解“教学共同体”,并从中受益,提高校际选修课的选课率。
  
  4.育人为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于2002年11月正式成立了理事会,制订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这标志着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活动步入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走向更加规范、合理的轨道。同时为使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合作教学活动能切实规范有序地开展,维护各成员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理事会还制订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规定》,使“共同体”合作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上述组织措施和所建立的制度,为“共同体”合作教学活动的稳步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参加校际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相对比较分散,缺乏稳定性,而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少,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如考虑到各成员校教学日历的差异,充分照顾到学生对校际课的可选率,《管理规定》规定“校际公共选修课全部安排在双休日上课,课程的开课的时间要晚开、早结束,具体时间由开课院校确定”,“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一旦确定,各开课学校在课程开设期间一律不得调课,如确有特殊情况,非变化不可,则由开课学校提前通知各个学校的选课学生,而不由选课学生所在校通知”。《管理规定》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而保证了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素质教育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基础,它直接体现人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升华人格,为未来的发展和学会“为人、处事、做学问”积淀深厚的底蕴。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为目标的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成长性。
  
  1.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多方位的交流
  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不仅提供了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也为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走出相对封闭的校门,去接受各校名师的熏陶,广交朋友,感受其他学校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001年秋季,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开发了选课系统平台,建立了“共同体”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校园网环境,实现了学生网上注册、在线选课、课程辅导、在线答疑、共同体论坛、管理规定发布等功能。网站面向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三个层次,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拓宽高校间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共享渠道。方便了学生选课、学习,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可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明显不同。校际选修课的开设弥补了各校之间学科门类知识的不足,开阔学生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剪纸艺术”与“攀岩”、北京林业大学的“室内装饰工程”、北京体育大学的“跆拳道”与“城市街舞”等,更好地满足“共同体”成员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共同体的教学合作活动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管理的改革,激发了学生自觉求知、自觉培养和自觉发展的极大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子成才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为在学生中实施自助式课程学习计划奠定基础。
  
  3.深层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面向“共同体”开课对大学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他的知名度也会明显加大,而讲课质量较差的老师将面临着无人选课的尴尬。这种压力会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激励教师紧跟学科前沿和实践发展,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而且选课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和基础,而学分制是充分发挥办学效益,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跨校选课,学校之间承认学分,进一步推动各校学分制的实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