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改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作者:姜文凤 陈宏博 于丽梅 张秀红 吴志勇 高占先




  有机化学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课。如何强化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认为研究改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关键。为此,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因人辅导,培养多层次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服务型人才正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系统讲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讨论式教学,个性化培养。但目前工科院校的基础课多数为大班上课,听课人数多,最多可达180人,实施讨论式教学、个性化培养比较困难。过去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整齐划一,现在不同,学生出口多渠道、多层次,自主择业。高考时,有部分学生化工专业不是报考的第一志愿,调剂录取到化工专业;有部分学生不了解专业内容,或家长或老师替其报考化工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受偏见专业宣传,进校后对化学没有兴趣,毕业后也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一类学生只要求及格,达到基本要求就满足了。而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机化学,学习目的明确,毕业后就是要从事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工作,或报考化学研究生。但目前学校在大的范围内还难以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习题讨论课对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国外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采取大班授课,开展小班多层次讨论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尝试,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大班授课,分三个层次上讨论课,学生根据各层次讨论课的特点及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讨论课的类型。各层次讨论课的设置及特点如下:
  
  1.知识巩固型
  适用于对达到课程基本要求有困难的学生。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反应的理解,引导这部分学生尽快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讨论的典型内容如:
  例1.有α-氢的酮与无α-氢的酯发生缩合反应时,为什么得到的主产物是酮酯交叉缩合产物,而不是酮酮缩合产物?
  例2.为什么醛、酮与亲核试剂反应按亲核加成机理进行,而羧酸及其衍生物按亲核加成-消去反应机理进行?
  例3.总结碳正离子的反应类型并各举一例。
  
  2.能力提高型
  适用于对所学有机化学基本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3.研究讨论型
  适用于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学有余力、对有机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讨论的内容高于教材的内容,研究的题目超出教学要求的范围,有时结合科研工作实际进行专题研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常常还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并注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创新意识;达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有机化学基础。
  在研究讨论型辅导课上,教师选择的合成部分题目如
  例1.选择适当的路线(方法)合成“脑白金”
  
   学生们提出多种合成路线;教师建议学生查文献,了解工业上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制备布洛芬的;比较现在三步法进行合成与过去六步法合成的点。不仅讨论合成方法、讨论各步反应的原理(所属反应类型及机理),还学到了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讨论学生们感受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除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以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敢于跳出教师的思路,敢于反向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分层次的讨论课,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建立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即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和发现创新人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流,可以按照自身的特长和学习兴趣选择发展的模式。
  实践证明,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同时,采用多层次讨论,多层次辅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出多元化人才创造了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发展到目前阶段,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控制步骤,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根据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感到目前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方法,只注重了抓结果、重一时,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漫长过程的监控、管理和引导,不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抓了点而忽略了面,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多数学生是临考突击,死记硬背,不能把有机化学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结果是“学得快,忘得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动态的学习目的和方向往往不明确,更谈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主学习。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评价。因此,我们改变了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做法,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60%。为了比较,期末考核与普通班考核是一张卷。平时考核的内容有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的讨论,教学基本内容的测验,作业质量检查等一些有利于引导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增加了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为实现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提供适应于个性化培养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不同班级,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考核评价方案:
  方案1:总成绩:平时随机抽测(10%)+阶段积分(两次阶段考核30%)+课程小论文(两次20%)/期末考核(40%)。
  方案2:总成绩:平时随机抽测(10%)+阶段积分(20%)+课程小论文(10%)+期末考核(60%)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