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浅谈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刘 梅




  一、科学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虚的,假的,即使掩盖一时,经过实践检验,总是会被揭露出来的,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材料的收集、实验数据的处理,再到研究成果的评价等,科学研究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划分科学与宗教迷信、伪科学、非科学的根本标准。科学中的实事求是精神,首先表现为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实践检验。科学源于观察和实践,其方法是以事实为基础,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总结规律,其目的则是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科学概念、科学假说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只能用实践检验。经过科学实验,正确的科学概念、假说得到证实和确立,错误的科学概念、假说则被鉴别和摒弃。正是因为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实践检验,才使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得以保证,使科学真正具有力量。科学社会学家贝弗里奇指出;“这里提请大家注意,不要轻易发表没有得出明确结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不要轻易做出未由实验结果或观察到的现象充分证明的解释。白纸上的黑字将永远存于文献之中,发表的论文如果日后证明错误,将有损作者的科学声誉。一般说来,一个安全的方法是,忠实记录所得的结果,谨慎地提出对结果的解释,严格区分事实与解释。过早地发表不能证实的工作,曾经损害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科学家的名誉。”其次,表现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科学研究中出现谬误是难免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是一个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排除谬误走向真理的过程。承认和修正错误不仅是坚持真理的要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获得真理的必经之路。达尔文说过:“对错误的任何改正,都意味着进步。”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家们必须“随时抛弃我们为之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劳动创造的任何东西”。因此,为了把科学推向前进,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才能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达到实事求是。最后,还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实事求是”的本意是指理论工作者做学问,搞研究的一种治学态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客观、主观和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干扰,科学研究除了坚持从经验材料出发,坚持实践检验标准之外,还需要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势只唯实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铲除“水变油”、“辟谷长生”等伪科学赖以滋生的土壤,也才能防止由于长官意志或政治干涉导致的“李森科式”科学骗局和亩产数万斤的“土卫星”那样的历史闹剧重演。
  
  二、科学展现着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
  
  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指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在世界可知性信念指导下所进行的透过事物的现象探索事物本质及运动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科学展现着人类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求索精神。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不是显露在事物的外部,而是深藏在事物的内部,因此要揭示客观事物的“庐山真面目”,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由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等诸多矛盾,决定了科学研究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它要求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科学展现着人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拓荒精神。其二,超越精神。爱因斯坦说:“科学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知。”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已有的理论尽管是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但同时也是科学进步的障碍。某种理论形成的历史越悠久,表达的形式越完善,创立者的名望越高,则所起的障碍作用往往越大。因此,要把科学推向前进,必须具有向传统、权威挑战的勇气。如果对前人的结论不敢有半点怀疑,那么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客观事物,也不会有今天的科学。哥白尼如果不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就不会重新探索宇宙奥秘,就不会提出“日心说”。哈维如果不对“心血潮流说”产生怀疑,就不会发现血液循环说。李四光如果不对“中国贫油论”产生怀疑,就不会为新中国找到一大批油田。因此,科学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怀疑、不断超越的历史。其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一位日本学者曾把科学描述为:“科学就是在不怕死的人的尸体上筑成的宫殿,也是血河之畔开着鲜花的花园。”打开科学史的画卷,我们会无比震惊地发现,上面有砍掉阿基米德头颅的屠刀、火烧布鲁诺的宗教圣火、击死黎赫曼的雷电、炸掉诺贝尔手臂的炸药……。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代表着科学勇士们“朝闻道,夕可死矣”的为真理而献身的无畏精神。
  
  三、科学闪耀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协作性劳动。库恩指出:“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但科学知识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集体的特殊性,那就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法。”如果说19世纪以前,科学研究活动大都是由科学家个人独立进行、独立完成的,个人奋斗和冒险起很大的作用,那么,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研究由分门别类探索研究向辩证综合研究、交叉渗透研究方向发展,科学家个人则难以承担越来越复杂的研究,必须开展协作研究。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统计,在1901年至1972年获得诺贝尔奖金的286位科学家中有2/3是与别人协作研究而获得的,而且协作研究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总数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跃升为65%,到第三个25年时已高达79%。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问世,既有创立者的辛勤劳动,同时也凝结着前人和他人的心血,甚至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使是最早的科学活动,虽然表现为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活动,但也渗透着其他科学家的劳动成果。试想,如果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等静力学理论,以及伽利略、惠更斯等人在动力学方面的贡献,牛顿怎么能发现力学上的三大定律?如果没有开普勒在17世纪初的辛勤劳动,或者没有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提供的计算方法,牛顿又怎能奠定近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