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创新时代的大学文化创新

作者:傅 林 胡显章




  一、文化创新——大学创新的引擎
  
  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整个社会革新提供精神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文化创新。当前,建设创新型大学首要任务是要推进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文化创新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和动力源泉。
  第一,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这样对“创新”的观念下定义: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创新不仅指科技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繁荣与兴衰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众多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先哲们在认识自然现象过程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整体视角、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认识方法,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性至今令人叹为观止。”[1]文化创新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它是整个社会革新的精神支撑,没有文化创新便没有整个社会的创新。
  第二,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提出“文化力”的概念,即指“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2]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前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我们不仅要加速走出科技受制于他人的困境,也要努力突破文化受制于他人的局面。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力量”,它与科技所体现的“硬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3]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一起作为“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同时,又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所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社会树立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文化创新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三,文化创新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大学不仅有弘扬、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更担负着创造新思想、新文化并以之来辐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而要在大学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千百万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以营造适宜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和动力源泉。因此,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保持活力的源泉、是推动文化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大学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创造出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社会形态下先进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新思想、新文化。
  其次,文化创新是新时代大学人文化自觉的表现。“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化“是一个由人类自己对自然世界加工创造出来为人类继续生活和繁殖的人文世界”(此为费孝通所引其师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解读。费老引此语以为他的“文化自觉”思想作铺垫。见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在费老看来,“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4]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此所谓“自知之明”是为了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鉴别和筛选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的主动地位。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论”的思想背景是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关于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基于半个多世纪他对于乡土中国的考察,以及他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于当今大学人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是一个创新时代,由此也引发出一个文化转型时代的到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尤使大学人的“文化自觉”显得日益紧迫而重要。大学文化创新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学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创新时代做出回应,为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持,因此,文化创新是创新时代大学人文化自觉的表现。
  
  二、创新型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创新的目标
  
  当前,大学的文化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大学文化,并以这种文化来辐射和影响社会。以下我们从两方面来探讨创新型大学文化的构建。
  
  1.创新型大学文化的特质与构建策略
  创新型的大学文化要为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氛围和必要前提条件。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1)“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群体与个体的意见。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2)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地,不惟洋,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治学,遵守学术规范: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
  (3)祟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理念。尊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提倡建设性的批判思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4)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学术无禁区,思想不强制,体现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科学道德,科学规范的和谐统一。保护脱离主流、有悖传统的观点。
  (5)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和人际关系。在开放式的学术平台上实现学科的综合交叉、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合作和竞争互动,不迷信权威,不论资排辈,不捧斥少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
  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应从四个方面来思考:是否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大学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是否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引领社会前进。
  大学文化创新应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要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目前,大学文化中还存在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一些科研人员为晋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