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栗冰怡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不同。按照克拉申的观点,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过滤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自信心、焦虑感。动力大的人、自信心强的人习得量较多;焦虑程度低的人有利于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这是语言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障。习理者不仅要理解语言输入,而且还要愉快地接受语言输出。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