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

作者:关少化




  一、课程独立:课程内容究竟是什么?
  
  课程独立也就是撇开其他的外在影响因素,将课程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客观地彰显自身的规律和价值。在课程独立的研究假设条件下,课程内容只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要求之下。构建目标转换的平台.实现累积的、优化的教育效果。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结果的一种预期。从课程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内容,是一个纵向的循序体系,有独立的、自然的、客观的一个规定。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之后,幼儿园课程内容其实也就被规定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即计划的认识下。课程内容就是一系列被计划好了的“东西”,全面而有条理,但它往往会忽略计划以外的有益于幼儿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内容是静态的内容;在课程即知识的认识范畴里,课程内容就是基本的知识,遵循知识的基本逻辑,重视幼儿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当然在这种认识下课程内容往往缺乏基本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即经验的认识里,课程内容就是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使他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形成对人和事的适宜态度。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常常会拘泥于幼儿的生活,对经验的提升不够。
  在众多的对幼儿园课程的看法中,目前人们倾向于把其看做是一种幼儿的活动.即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活动的回答确实较好地把握了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等的关系,把教育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从活动论的课程观出发.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这是因为:
  1.活动论凸显活动主体的活动状态,因为活动本身就是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在幼儿园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心理过程也就成为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认知过程包括情感、认知、动作技能几个方面,撇开任何一个方面,都将违背幼儿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于是,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的内容也就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必须。
  2.活动论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以过程呈现的。在动态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是完整的经验。而经验的意义即包括各种经验的过程。有人形象地说明活动过程中经验之内涵,“经验既指耕种的土地,播下的种籽,割下的庄稼,日和夜、春和秋、干和湿、热和冷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察、恐惧、期望的东西:它也指那个耕种和收割的人,那个工作、享乐、希望、畏惧、筹划、求助于巫术和化学的人,那个垂头丧气或得意洋洋的人。……经验是一个原始的整体,它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之中。”所以,经验含有认识的、情感的、行为的几个方面。同理,幼儿在活动中也同样获得了这三个方面的经验。
  3.活动论也追求活动的结果,将结果视为幼儿下一个活动的基础,以不断参与层次更高的活动。所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应该具有迁移作用,在新的场景、新的活动中加工并再运用。活动对经验是有不断提升意义的。将幼儿园课程看作是活动的总和,也必将需要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螺旋上升的经验,而不应是拘泥于活动本身的平面循环的经验。“活动的结果旨在提升学生的经验或者说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品质,活动本身只是手段,提升学生思维与学习品质才是目的”由此,幼儿园课程的经验范畴及经验水平也自然被规定了。
  在活动论的课程观观照下,课程内容在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三个方面不可或缺。在课程独立的视域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上述三个方面和谐平衡、协调有序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家长需要怎样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家长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需要,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的载体,而课程又是幼儿园的“心脏”。所以,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需求,一直是幼儿园极其重视的事情。
  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需求中,归纳起来有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偏重知识型。这是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较普遍的情况。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直接指向“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孩子学得越多就说明幼儿园越好。为此,有些幼儿园明知这种课程内容需求偏离了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但也许是由于某种或无奈、或妥协的原因,还是有意无意采取了“迎合”的措施,放弃科学的课程内容安排,片面提供知识类课程,把本应涵盖知识、态度、行为的课程内容窄化了。
  2.服从被动型。这也是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似乎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无要求,但事实上却蕴含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首先认为幼儿园是一个专业机构,它们对课程的安排是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的,课程内容是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在这种认识下,家长高度信任幼儿园,能够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而幼儿园则会采取“展示”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并与他们积极沟通,回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善意和信任,并希望他们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
  3.参与主动型。这是目前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逐渐成为强势需求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通常又有几种形式:一是攀比,看到其他幼儿园有什么课程内容,也希望自己孩子的幼儿园有什么,甚至直接要求幼儿园增设相关内容;二是怀疑,不断质疑幼儿园课程内容,对幼儿园课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的课程能够顺应他们的需要;三是理解,这些家长有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明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对幼儿园课程的要求是全面的和科学的,他们会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听证”,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等多方面的收获。综合这几种形式,我们可以将参与主动型归纳为“多要求型”,从积极方面来讲,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教育意识的提升以及幼儿园课程推进的合力存在;从消极方面来讲,这种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幼儿园对课程内容的独立判断。
  社会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关乎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面对方方面面的社会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如何坚守科学的理性决策,如何不断反思调整自身,在坚守与适应中不断创新,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中平衡课程独立与社会要求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怎样取得平衡?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其自身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影响的加大与增强,在遵循课程内容选择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影响的作用,使课程既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又有益于社会的需要。
  1.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之理念不动摇。幼儿园课程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