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政府决策:以群众满意为根本诉求

作者:叶雁虹




  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对各级政府而言,其责任就在于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将充分满足群众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教育的公平、公益性,并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内涵的全面提升。
  我们理解的群众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两层内涵:其一,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其二,获得与其经济能力和教育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秉承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上海的工薪阶层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能放心地将孩子送人幼儿园以获得学前教育服务。公办幼儿园已成为满足幼儿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需求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满足市民希望获得多样化教育服务的需求上,上海市及区(县)两级政府本着“质量保底线。发展给空间,优质受激励”的原则,积极构建一个公办、民办幼儿园健康竞争的市场环境,涌现了一批教育有特色、质量获认同、管理有优势的民办幼儿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
  在事业规模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积极致力于保教质量的普遍提高,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幼儿教育服务。
  首先,我们以教改的试点与研究成果推动全市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让幼儿真正从教育改革中获益。
  我们认为学前课程领域的改革是引领上海市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实现教师由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课改基地园的试点研究成果,强调课题研究成果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比如通过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提升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游戏和区域性自主活动,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指导力。此外,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我们还特别加强了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并实施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这样的改革成果实际上是为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是从根本上维护了在园幼儿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
  其次,积极化解发展中的矛盾,扩大教改的受益面。
  近年来,上海市学前教育迅速发展,而师范教育因结构性调整致使学前师资的供应量趋于萎缩。为此,除争取扩大学前师资培养数量、通过各师范高等院校以及区县教育进修学院加强在职培训外,我们还苦练“内功”,通过构建立足于园本的教研、科研和培训“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注重引领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和教育反思,并倡导教师之间、园际之间加强教育研究,结合教育实践开展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活动,解决教师们所关注的共性问题。与此同时,积极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作用,通过名园长基地、名教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工程以及中青年教师评优活动等多种途径,推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为及时扩大教改的受益面,我市自1999年起就着手建立上海市学前教育网(www.age06.com)。它面向0岁~6岁儿童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幼儿园”里,政府部门、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入的交流。现在,我们又在致力于实现教学通、家园通,希望构建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化服务、甚至面向全社会公众服务的核心网络平台,让幼教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