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整合课程资源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

作者:罗颖琳




  教师都明确应该“支持幼儿的游戏”,但究竟该如何支持?以什么样的方式支持?这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我园开展了关于幼儿游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研讨,通过教育活动现场的观察、活动后的反思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来发现问题,寻求促进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与水平的课程支持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解决游戏内容的生成问题。
  
  案例]:小班角色游戏“水果店”开始了,幼儿A到“水果店”的柜子上拿丁香蕉就走,幼儿B直接提走了一篮子水果。“营业员”C还抱着水果大派送,一会儿水果全没了。教师赶忙叫各娃娃家的幼儿把水果送回来,并教他们怎样买卖水果。游戏结束评价时,教师请学会玩的幼儿做了买卖水果的示范。
  案例2:几个幼儿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他们开着“公共汽车”东窜西窜,嘴里叫着:“快来坐车呀!”一会儿又跑到“小吃店”里吃点心。教师过来指导他们要根据开车线路和停靠站来开车、停车。可教师一走,他们又随心所欲地游走四方了。
  分析:以上案例折射出传统模式下幼儿游戏由教师预设安排,幼儿由于认知经验缺乏,对自身角色意识淡薄,无法较好地反映游戏情节和内容,只好由教师教着玩,幼儿最终只能是游戏的傀儡,游戏水平不能有效提高。
  解决策略:教师把幼儿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等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事物的兴趣延伸到游戏中来,或顺应幼儿的想法和需要生成游戏主题和内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经验缺失、材料准备不足等问题又可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等活动中解决。从而推进幼儿的下一步游戏,为游戏增添、拓展新的情节和内容。例如,中三班的幼儿围绕“废品”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在收集废品、整理分类废品以及变废为宝中,他们对废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引发幼儿思考:利用废品,你们想玩什么游戏7幼儿提出了玩“三只蝴蝶”的游戏。教师就顺应幼儿的想法支持他们开展游戏,幼儿利用废品制作了场景,把它用在小剧场里玩“三只蝴蝶”的游戏,还生成了“废品加工厂”的游戏内容,
   二、整合课程资源,解决幼儿经验缺失的问题。
  
   案例3:游戏一开始,四个孩子就冲进医院忙着穿白大褂。来了一位抱娃娃的“妈妈”,她走到取药处说:“我的娃娃生病发烧了。”南南问:“打什么针呢?”珊珊也过来问:“要不要挂瓶?”他们给娃娃又是挂瓶又是打针,,忙得不亦乐乎。在医院里闲逛的津津和林林也跑过来,抢着为娃娃打了一针。娃娃的“妈妈”指着药瓶比划着:“我要这个药,我要那个药。”珊珊说:“这个药片太苦了,我给你换瓶药水吧。”
  分析: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较为浮躁的状态,他们对医院员工的职责不明确。对工作流程也不清楚,这折射出幼儿生活经验的不足与缺失。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幼儿角色意识不强,游戏情节简单零碎。
  解决策略:教师要思考怎样把游戏的状况回馈给幼儿,再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带着幼儿去反思:把矛盾抛给幼儿,让幼儿自己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解决幼儿对“医院”游戏经验缺乏的问题,可采用的方式有:1把“医院”游戏场景拍下来,和幼儿一起观看反思。2 利用家长资源,让做医生的家长拍下他们工作的场景,并与幼儿游戏的场景进行对照,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和思考。3 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等活动中有针对地创设与医院有关的环境来丰富幼儿的经验。
  
  三、整合课程资源,解决幼儿技能缺失的问题。
  
  案例4:在中班结构游戏“津泰路口”中,幼儿用连接的建构技能,表现出路口“十字”形的特点,建构了红绿灯、路牌等交通设施。他们还用积木搭建商店建筑物,多采用叠放、堆砌的方法,用胶粒搭的商店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所表现的商店建筑物造型单一,无法表现出津泰路口商店连排、错落、高低等特征。
  分析:幼儿建构技能的缺失无法支持他们正确地表征事物,致使他们无法建构出富有特色的商店建构物,叠放、堆砌的单一方法也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使游戏的情节过于单薄、枯燥。
  解决策略:教师可丰富并利用课程资源内容来解决幼儿建构技能经验缺失的问题:1 小组参观与谈话活动。分批组织幼儿参观津泰路口的商店建筑物,谈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卖什么东西,让幼儿在有意观察中更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2 以“津泰路的商店建筑物”为绘画题目,加深幼儿对商店建筑物特征的印象。3 在建构区域中投放积木、宝石花积塑,让幼儿练习架空、垒高、对连接等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