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黄静娟博客选载

作者:佚名




  校长的三句话2007年8月10日
  
  校长不简单,不打草稿可以在发言台上说三个多小时,思维永远是那么敏捷,谈吐永远是那么风趣。会场纪律是出奇地好,别说手机声了,连窃窃私语声你都别想听到。谁叫他是名校长呢!
  只是这三个多小时可苦了我们,暑假自由惯了,一下子坐在这位子上还真的不习惯。又要听又要记,可忙了呀!还好校长也理解我们,中间给我们“放了一会儿风”。十五分钟后继续。
  就说我吧,开会期间跟别人比是一个“懒”字呀,不是不想记校长的经典语言,是因为我的屁股实在太疼了,谁叫屁股不丰满呢,坐久了就疼,现在吃亏了呀!所以只好东倒西歪了。
  可他刚说的三句话呀,让我有了精神。是因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忍着疼痛把它记在了会议本上。说的是创新思维,他把创新思维分成了三种:一、农民型思维,那是把现在与以前比。二、企业型思维,那是市场需要什么他现在就做什么。三、知识型思维,那是着眼于未来需要什么。我发现我的思维就是农民型思维,就说发的福利吧,我的思想是去年发了六百,心想今年不会少于六百吧。这只是一个小点,扩展开一些,说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何尝不是以农民意识去思考创新呢。只是把现在的课堂与以前比,觉得课堂丰富了,孩子感兴趣了,因而沾沾自喜。却从来没有超前思考: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来满足孩子的需求……要真正体现新《纲要》的精神,就不能浮于表面地与以前比较,
  
  “我要妈妈!”2007年9月8日
   
  这个周末的十点多钟。当时我已进入睡眠状态了。突然一声声“我要妈妈,妈妈呀!”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或许是职业的缘故吧,这呼唤让我有心颤的感觉。我迅速从床上跃起,来到阳台,寻找声音的来处。不看还好,一看让我的心提了起来:刘,面那幢楼的窗口有一小男孩站着,只见他用小手先拉开玻璃窗,接着又拉开纱窗,忽见他把整个身体探出了窗口,一边哭着一边喊“妈妈,我要妈妈!”跟我来到阳台上的老公想喊孩子,想要阻止他,却被我制止了。我怕他这一喊,引起孩子注意,头一往下倾,那就更糟糕。
  因为我住五楼,能清楚地看到对面,我已看见对面四楼有人下去,是一个好心的妇女,只见她以最快的速度在下楼,“宝宝、宝宝,你妈妈呢?快来给阿姨开门,你快把窗户关上,太危险,会掉下去的呀!”
  此时,我无比紧张,而且有种不能呼吸的感觉。我注视着孩子的举动,怕他有个闪失。还好,见他从窗口下来往门口冲,寻找那个妇女的声音,或许这声音止他有了一种指望,有了一种安全的感觉……
  在那好心妇女跟孩子讲话的期间,孩子的妈妈回来了。从阳台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妈妈拥抱小男孩的样子,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我要妈妈”已不再有,夜又归于安静。
  孩子安全了,但我回屋后,已睡意全无。我感到后怕,如果没有那好心的妇女,这孩子将会怎样?后果不堪设想。
  我忽又想起,开学时幼儿园的那二十个寄宿生,在每天的晚上他们也这样喊过:“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记得那天傍晚,我在教室门口拖地,阿姨来隔壁班带一个寄宿生回寝室。孩子又哭又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阿姨怎么抱都没有用,他一下子躺在地上,拼命地拉着老师的手,喊着要妈妈。
  这些天,他刚与老师熟悉,知道老师是自己在这陌生环境中唯一熟悉的人,所以他也指望,指望这唯一熟悉的人能给他安全,给他希望。
  我不能见这个场面,我容易激动,感情太脆弱,看到这场景就会掉泪,莫名地心疼,可我却无能为力……
  只要是做着妈妈的人,都知道“我要妈妈”的含义,更明白这其中的震撼力。
  今年开学,当我迎接大三班这二十六个孩子吋,望着那…张张陌生的小面孔,我对他们说:你们将多三个妈妈,那就是黄妈妈、虞妈妈、丁妈妈。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知道家中有个从小陪他长大的妈妈,怎么能接受多出来的这三个妈妈呢?可我们这三个妈妈将在这一年中默默地陪你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长大,用和你们妈妈一样的爱来呵护你们,教育你们,这里面有表扬、也有批评,但始终都是一个字,那就是“爱”!爱,让你们安全,呵护你们一起成长呀!
  亲爱的孩子们,或许你们早已进入梦乡,早已在妈妈的怀里做着甜甜的梦了吧!可老师的心却一直在为你们牵挂……
  
  圈住了什么?2007年11月2日
  
  自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当自由被禁铜,那种感觉或许还有许多人没有尝试过吧,可我们的孩子却天天在被我们用无形的思想禁锢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一个圈说起。
  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在地上画圈,那是为了保护师傅的人身安全。可我们幼儿园里的老师泡在为小朋友们画着圈。你问这是为什么?游戏吗?不!今天幼儿园里早操比赛,为了让孩子们站得直,看上去整齐。从大班画到小班,一个个圆圈在老师的粉笔下诞生了。
  “孩子,做操吋你一定要站在圈里,要不然看上去就不整齐了!”这是老师一遍遍的叮嘱。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为其中一员的我很是不解,为什么要把孩子禁锢在圈中。就为整齐:还是整齐后面的那个名次?
  再看做操时的情景很是有趣,大班的孩子还能控制住不停下来找圈,而那中、小班的呢,一边做着不是很熟练的动作,还要兼顾着脚下的圆圈,很是吃力。看着他们的举动我差点控制不住自己,我想去问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站在这个圈中吗?”为了了解大家的想法,我在比赛后跟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为什么给孩子画个圈呢?”我不解地问。
  “不就是一个圆圈么,大家都画我也就画了。”
  “是啊,不画就站得不整齐了。”
  “我知道不好,可这是比赛呀!”
  我听着大家的回答,回想着前几天那场学《纲要》的会议,老师们群情激昂地一遍遍说着要挑战传统教育观念,把新《纲要》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可现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些难受,为孩子,也为我们的老师们。
  一个圆圈,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个标志,可也禁锢了孩子的自由,更显示了他们是在被控制着。而老师呢?首先,说明了老师的观念问题,尊重孩子了吗?了解早操比赛的真正含义吗?让孩子体现自主了吗?粉笔一圈,圈出的问题许许多多。
  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个圆圈,而在我们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由被禁锢着。如:去喝水要按着老师画的直线走:排队要一个个拉好衣服;铃鼓一摇必须停下手中喜欢的活动,等等。这样的教育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吗?
  《纲要》精神的理解就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工作中。哪怕只是粉笔圈出的一个圆圈,哪怕你只圈了一次,你都要好好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