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吴丽珍博客选载

作者:佚名




  三种好习惯2006年9月17日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建议员工“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后天形成的一种天性。如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受其扁发,在今年教师节庆祝会上,我提议大家首先养成三种习惯,即:
  把微笑变成一种习惯。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不管你是真心的还是职业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会很美丽很好看,就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曾几何时,我们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上班忙忙碌碌的公务,下班琐琐碎碎的家务已成为多数人的借口。然而,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冲击耳朵,越来越多的新话题插不上嘴。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解答,浅知少见的尴尬令我们不得不充电学习,我认为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的人才有可能优秀。
  把宽容变成一种习惯。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忘却,忘却别人对你的指责与伤害。作为女性群体的一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宽容同事的个性与曲解。宽容孩子的顽皮与幼稚。宽容家长的高要求与误会。只有宽容,你才能心平气和,你才会得到快乐。
  
  多听少说2006年10月6号
  
  从读幼师起,我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中接触的多数是女性。女性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爱说”,因此,便有许多贬义词应运而生,什么“长舌妇”、“多嘴婆”、“三个女人一台戏”,更夸张的说法是“三个女人等于五十只鸭子”。
  周国平先生的书中有一篇短章谈到对饶舌之徒的厌恶。并引用了希腊哲人的话,诸如“多言不表明有才智”、“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还谈到,“多听不是什么都听,须善听。”“听是思的一种方式。听书中先哲之言。听自己的灵魂,听天籁。听无忌的童言。”
  而自己,近年来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否因注重说而忽视了听呢?
  倾听是一种好习惯。倾听首先是对说者的尊重,无论对方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年龄大小;无论对方的立场是否与自己一致,话是顺耳还是逆耳。倾听是一种需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特别是在管理工作中,身边有许多倾诉者、汇报者、恭维者,你都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倾听,不急不躁,经过思考后再答复。
  国平先生说“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惟有少言才能多思。舌头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废话。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达的时候也必定会慎用语言,以求准确有力。让最少的话包含最多的内容”。
  按我的理解,这也算是课改进程中教师的重要修炼之一,我们多听孩子的语言了吗?我们在孩子面前少言慎言了吗?“多听少言”更是个人涵养的必要修炼,与阅者共勉!
  
  我的阳光之旅2006年10月14日
  
  我的童年随父母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小学度过,他们都是小学教师。小学附设的幼儿园里曾有位能歌善舞、和蔼可亲的雪雁老师,她是我的启蒙老师,“文革”前福州幼师的毕业生。后来,也就是恢复高考那年,幼儿园又有另一位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爱兰老师考上了福州幼师,因此,“幼师”成为我童年的偶像。八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恰逢福州幼师首次招考小中专,我成了全县三名幸运儿之一被录取。我喜欢孩子,喜欢童心世界的纯真无瑕;我喜欢幼教这份工作,喜欢性格活泼、真诚友善的同行。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每个人的温情和爱的感情汇聚的唯一焦点,一谈起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整个人类都享受他唤起的这一深厚情感,儿童是爱的源泉。”很庆幸,我身处这样的源泉中。
  2002年5月,我通过竞聘,担任南平实幼园长。我和全园姐妹们一道,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启了充满阳光的专业探求新里程。通过努力拼搏,南平实幼被评为省优质园、省文明学校、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绿色学校等。我本人2007年3月被福建师大教科院聘为兼职副教授,2007年8月被授予首批“福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
  时至今日,我仍在这条充满阳光的大道上行进。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活泼的情智让我的旅途如诗如函,令我的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家长们殷殷的期盼和真切的信赖,为我的阳光之旅聚集了信心与勇气;领导、同事及全社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使这条大道从幼小的心灵出发,通向希望的远方……
  
  体验托班老师的辛苦2006年10月17日
  
  今年我园早教部又招了100多位两周多的宝宝。按惯例,在迎接新生的这段日子,行政班子及后勤人员均安排到各班协助午餐、午睡环节的组织。一天中午。我到苹果班(托班之一),体验了一回托班老师的艺术与辛苦。
  中午“吃饭与午睡”是孩子们恋家情结最重时。看到桌上的饭菜或小床小被,每个宝宝的泪腺像被激活,开始哭了。一个领“唱”,继而就轮“唱”或大合“唱”,原来哭是会传染的。
  三位保教人员一人负责一组幼儿,正分头喂饭,巴不得有三头六臂。我推门刚进,便有两个拎着小书包、双眼红肿的孩子像找到救星似的跑来。哦,他们以为是妈妈来了。我搂过其中一个哭得正凶的孩子。承诺帮他找妈妈,让他先停止哭声。接着马上用“转移法”。拿起一本故事书,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起书中的故事,果然,小家伙被吸引住了,暂停了哭声。
  还没过一会儿,或许其他小朋友认为这个新来的阿姨会帮他们找妈妈,又有两个哭着朝着我走来。我采用了“同伴攀比法”——“哟,哪个宝宝不哭,我最先带他找妈妈。”果然奏效,孩子们用信任的眼光看看我,再看看同伴,并闭上了小嘴巴。
  一本故事书很快讲完了,短暂的转移已失效,那个叫立为的宝宝又哭了,而且哭声特别大。此时,大部分孩子已进寝室准备睡觉。特别需要安静。我急中生智,拿出手机,给他们照像,孩子们一下被吸引住了,鑫嫒为照像破涕为笑的速度让我始料不及,刚刚还嚎啕大哭一转眼已变成笑脸,这张可爱的笑脸上还挂着泪珠呢,真逗!我抓紧帮她拍了三张,直夸她笑起来真好看,这个小丫头,爱听好话。不哭了。
  接下来,要进寝室了。可我身边这四个小朋友坚决不进。我带他们在玩具角玩了一会儿积木叠高游戏,用“游戏法”吸引孩子跟我一道将散乱的玩具分类收拾到柜子里,我不断表扬他们能干,孩子们的情绪逐步转向积极与稳定。见时机已到,我说:“宝贝们,老师好累好累,想去睡觉了。”“不睡觉!”我也不要睡觉!马上招来反对声,我顺应他们:“哦,不睡觉就不睡觉,可我想睡呀,能不能陪我到寝室看看?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像小猫一样轻轻地、悄悄地走进去。”此招“移情法”是利用孩子们的同情心和好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