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改善幼儿进餐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王 方




  幼儿不良的进餐行为是较为普遍的一个困扰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主动进餐、追喂、边吃边玩、偏食挑食、讲条件、耗时过长等等。从理论上讲,正常发育的孩子在三岁左右都应有能力独立进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开端,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记述了一例通过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帮助幼儿改善进餐行为的个案,可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提供参考。
  
  一、受助人背景资料
  
  1 基本信息:受助人,来来,独生女,生于2002年6月21日,前来求助时3岁8个月,正上幼儿园小班。主要长处:聪明伶俐,活泼大方,运动能力强,擅攀爬,动作灵活,胆子大,富有冒险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强,词汇量丰富,自我意识强。主要短处:爱发脾气,爱乱扔东西,经常大喊大叫,过于自由。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易转移,穿衣、吃饭磨蹭,自己能做的事不愿自己做。
  
  2 家庭状况:父亲,大学毕业,现为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工程师;母亲,原为外企职员,现为在读研究生,目前家中五口人,与父母、祖父母同住。
  
  3 出生史及健康状况: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2.85kg,身长50cm,母亲在怀孕及生产过程中无异常发生。目前体重16kg,身高106cm,均在正常范围内。自出生以来,未有重大疾病,无家族遗传病史。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均发育良好,出生起未曾离开过父母。
  
  4 既往养育方式:出生至四个半月期间,母亲是主要养育人。母亲休完产假后,在四个半月一八个月、一岁四个月~两岁八个月期间,白天由外祖母和保姆照料,晚上由父母亲照料;在八个月—一岁三个月期间,白天由祖母和保姆照料。晚上由父母亲照料;两岁八个月后上幼儿园。主要由母亲照料,三岁三个月起祖父母搬来同住。父母的主要教养方式是,尽量放手,除了危险的、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是影响健康的事情外,她想去尝试的事。尽量让她去做,能力不及时才给予帮助,因此四肢灵活,动作敏捷,两岁三个月时已能熟练使用勺子、筷子进餐。祖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包办代替式的,生怕孩子吃得少,一旦自己不动手马上着急开始喂。
  
  5 求助理由:母亲认为吃饭是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培养其他自理能力的基础,希望以此为契机塑造良好行为习惯。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增进家庭融洽气氛。
  
  6 进餐行为现状:早饭基本上要喂。中午在幼儿园吃饭,老师反映,大部分时间能自己吃完一份饭,偶尔也要喂,有拖拉磨蹭现象。晚饭,父母不在家时均是奶奶喂饭。父母在家时,约三分之一时间能自己主动吃完要求的量,三分之一时间在威逼利诱之下吃饭,三分之一时间不好好吃饭。且经常要求喂食,或是只吃几口就下桌,常常边玩边吃。为此,家里常因为她吃饭的事弄得气氛很紧张。
  
  
  二、干预前的观察和评估
  
  短期目标:晚饭能在半小时之内独自吃完规定分量。
  最终目标:不采用任何手段均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吃完规定分量,且长期保持,并适用于任何情境。
  非正式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方式:以周为单位,由母亲每天记录晚餐的进餐状况,必须是受助人独立吃完规定的量,并且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才能记录一次。计划实施前四周的观察记录作为基线。(2)定义要改正的行为:独立进餐是指整个用餐过程中。取食人口的动作全部由本人完成:半小时是指从坐到餐桌前开始用餐到用餐完毕离开餐桌的这段时间:规定分量是指父母(或祖父母)根据当天的状况(身体。零食摄取等)安排好的食物量,包括主食,配菜、汤等。(3)一致的观察和评估程序:不论是家中谁来记录,都必须严格按照所定义的行为标准评估,完全符合时才能记为一次达标行为。(4)记录:按照下列表格记录干预计划实施前后所观察到的行为,符合行为标准记一次“〇”,不符合行为标准记一次“×”,每周统计得“〇”次数。(5)评估结果:受助者能熟练正确使用勺、筷、叉等餐具,无吞咽、咀嚼困难,无肠胃不适,能够呆在餐桌前半小时以上,家中有其固定的用餐位置,完全有能力独立进餐。可在家里通常不愿意自己吃,常常要求喂饭,要求喂时,奶奶总是无条件满足,甚至主动提出要喂饭(理由一是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理由二是自己吃的量太少)。母亲在家通常拒绝,要求其自己吃,被拒绝后的表现为,先是哭闹,接着下餐桌乱跑,继而讲条件(如,要求坐妈妈腿上吃,边讲故事边吃等),母亲采用的方法有口头表扬(整个吃饭过程不断鼓励),物质引诱,其他策略(如,故意离开、竞赛、关灯吃饭等),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些方法较为有效。大概坚持有三周左右能独立进餐,祖父母来了以后又恢复原样。该幼儿喜好新异小零食和鲜艳漂亮的发饰,喜欢言语性的表扬鼓励。
  
  
  三、干预计划和评价
  
  干预计划实施前的观察记录表明,达标行为平均2.5次/周,期望干预后达7次/周,并长期保持。
  从上述评估结果看,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是导致良好进餐行为不能建立并持续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由父母亲共同向祖父母做工作,明确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教养不一致造成的后果,恳请他们放弃喂饭行为,和父母亲保持一致做法。在祖父母表示认可接受后。制定实施计划:由于该幼儿总是喜欢新异刺激物,母亲也曾常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其按要求进食,如果仍然采用每次出现期望行为即给予奖励的话,需要经常变换刺激物,而且容易发生生厌现象或物质依赖,所以决定采取代币制——该幼儿最近喜欢模仿老师点名时在纸上打勾的行为,认为自己的名字下面被打上勾,说明自己表现好,因此决定以此为基本强化模式。由于每天的晚饭只有一次,即使进食行为达标也只能得一个勾,反映在记录表上不易引起其较为强烈的成就感,所以决定采用变通的形式,即只要她出现其他良好行为也可记一个勾,如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给爸爸妈妈倒水,帮爷爷奶奶干活,和别人分享,自己收拾东西,等等。和该幼儿协商,让她自己选择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等积攒到五十个勾便可得到该样东西。制作一张较大的记录表,写上日期和名字,贴在家里显眼的、该幼儿够得着的高度,经常让她自己去数一数得了几个勾。
  根据记录的数据和实际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干预计划,如果满意行为下降,分析是否强化物选择不合理,或是其他影响因素未被考虑到,并及时做出调整。
  
  四、干预结果分析
  
  从干预前后观察记录统计图(见图一)可以看出,干预计划实施后,目标行为由每周两三次上升为五六次,在第五、第七周有所下降是因为,这两周里该幼儿感冒发烧,胃口不好。妈妈心疼主动喂了几次,其余未达标准均是因为用餐时间超过半小时。而喂饭行为已不再发生。自第九周起进食行为完全达标并长期维持,多次在外用餐也均表现良好。观察记录说明干预计划有效。
  从实际观察看,干预计划实施后,该幼儿积极努力地改变行为,为了多得勾,还自发想出一些新的良好行为(擦桌子,收拾碗筷等)。第一次攒够五十个勾用了十二天,第二次用了十天。在实施过程中,家长还及时引导该幼儿由物质奖励转向成就感的获得,每天让她自己去数勾的数量时,母亲都在旁边大加赞赏,让她更加在意得勾数量的多少。此外,父母亲经常有意在老师、亲戚、熟人面前提及她的成就。让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到计划实施的第九周,短期目标达成,即每天晚上均能独自进食,第十周起打勾的行为开始慢慢淡化,父母只在出现良好行为后及时给予口头表扬。目前,该幼儿一日三餐均能独自进食,并且在其他场合也能安静地独自进食,同时还发展出不少其他良好行为。如,每天早晚都自己刷牙洗脸。主动为家人服务,等等。幼儿园老师也反映,该幼儿逐渐变得懂道理、能干了。
  本案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了恰当的强化模式,使得该案能按计划顺利执行,不但发展了目标行为,还发展出其他良好行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行为表现及时转移强化重点,最终要将外在的物质强化转为主动的自发行为。如,该案最初时是以物质奖励为吸引,随后重点转移到得勾的个数,最后只用言语表扬即可。另外,实施计划中,也应时刻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为保证胃口,正餐前两小时不能吃东西,经常变换饭菜花样,全家人一起用餐营造气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