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整合理念下的小班阅读活动《小蜡烛》

作者:翁瑞玉等




  在早期阅读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思索着这样的问题:在阅读活动中怎样让幼儿体验各种情绪?怎样让图书像火种一样激发幼儿探索世界的欲望?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还能收获什么?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能为今后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整合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围绕儿歌《小蜡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片段一:引发动机
  为了引发幼儿对蜡烛的关注,教师将自己家停电的情景拍摄成录像请幼儿观看。播放前教师提醒幼儿:看一下老师家里有什么东西,等一会告诉老师。播放开始了,孩子们都惊奇地看着老师家的各种物品。突然,老师家停电了.四周一片漆黑。孩子们的心情随之紧张了起来。这时,教师在安慰孩子们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帮老师想办法。邱宇鹏说:“用手电筒。”梁杰说:“用蜡烛。”还有小朋友说:“用打火机。”……
  思考与推进:在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前教师提出了要求,使得幼儿的观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突然停电的一瞬间幼儿所表现出的“恐惧”“紧张”情绪,让他们体验到处于困境的人需要得到帮助,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被调动了起来,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教师继续播放录像。录像中,远处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光晕,越来越近——是小蜡烛。有了小蜡烛,就能看到光亮,大家再也不害怕了。
  思考与推进:这一环节不但肯定了孩子们之前帮助老师想出来的办法,而且将他们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提升——蜡烛能够给我们带来光明,还能给我们以温暖,帮助我们驱赶恐惧,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成功感。
  紧接着,教师问:“你们见过蜡烛吗?在哪里见过?”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在过生日时、在停电时……
  思考与推进:孩子们开始关注蜡烛.并回忆起在哪里见过蜡烛、蜡烛用来做什么……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有一定的实物或操作材料更容易引发幼儿参与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于是教师请孩子们共同收集蜡烛。
  
  片段二:生成问题
  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蜡烛,黄巍带来了草莓蜡烛,郭婧带来了苹果蜡烛,方梁杰带来了生日蜡烛……孩子们被这些形状各异的蜡烛吸引住了,忍不住上前看看、摸摸、闻闻。
  思考与推进:教师在远处观望着孩子们的举动,观察着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受蜡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关注蜡烛的哪个方面。
  郑振拿着苹果蜡烛闻了闻,说:“这不是真的苹果,不能吃。”
  邱雨鹏说:“这是我带的小蜡烛,这是妈妈买来的。”
  林心仪看到了生日蜡烛,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大家也不由地跟着她唱了起来。
  思考与推进:孩子们对蜡烛看、摸、闻……用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着蜡烛。蜡烛给他们带来了愉快的体验,他们不由自主地用歌声表达着自己的愉悦心情。
  陈喆童不小心把蜡烛弄断了,她连忙把断了的蜡烛对在一起,试图把它接上,可是怎么接都不行,她有些着急了。
  思考与推进:教师从陈喆童的举动中看出了她的着急和无所适从,甚至还想把蜡烛放回原处逃避问题。此时,教师走了过去面向大家说:“蜡烛受伤了,怎么办呢?”从而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梁杰说:“用胶布粘上吧!”说完他就过来找老师拿胶布。教师拿出了剪刀和透明胶并邀请孩子们一起来“抢救”受伤的小蜡烛。教师剪了一段窄的透明胶请一个小朋友把两段断了的蜡烛接起来,可是怎么也接不上。有小朋友说:“那太小了,要用大的!”于是,郑振拿来了大胶布说:“老师,用这个大的!”但还是不行。教师问:“那该怎么办呢?”陈喆童说:“用胶水吧!”大家也同意她的建议,尝试用胶水,可还是不行。因此,教师说:“胶水、胶布都不能把蜡烛接上,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明天把你想到的好办法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思考与推进:教师和孩子们一同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出了各种办法,语言表达也随着思维的活跃变得积极起来,请他们一同动手“抢救”断了的蜡烛,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虽然使用了各种的方法均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他们却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第二天,泽豪小朋友一来就兴冲冲地说:“老师,我奶奶说用火烧一下就可以把小蜡烛接上了!”教师赞赏地说:“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当教师用打火机打出火焰的时候,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燃烧的火焰渐渐地把蜡烛融化了,教师立即把两截断蜡烛接在了一起,成功了!孩子们都高兴地拍起了小手。
  思考与推进:在这一生成活动中,教师给了孩子们宽松的环境和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在幼儿需要支持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尝试解决问题的材料,积极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当孩子们运用自己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成功感油然而生。
  
  片段三:丰富认知
  孩子们在“抢救”受伤的蜡烛之后,初步感受到了蜡烛的可融性,但对蜡烛的燃烧过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感受。于是,教师引导他们直接地观看蜡烛燃烧的过程。“抢救”后的蜡烛是所有蜡烛中最高的蜡烛,教师以蜡烛的口吻感谢小朋友,并让孩子们观察它和其他蜡烛的区别。孩子们众说纷纭:“它长得很大!”“其他的都小小的!”“它饭吃得多,我们吃得多也会长高。”……
  思考与推进:通过观察,孩子们能够对比出蜡烛的差异,但因为词汇量的贫乏,刚开始,很多小朋友都用大和小来形容高矮不一的蜡烛,只有方梁杰用到了“高”。教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引出了相应的词汇“矮”,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为了让孩子们尝试运用新词汇,教师点燃了一根蜡烛,看着烛光燃起,孩子们兴奋地唱起了《生日歌》。不久,蜡烛渐渐变矮。教师问:“你们发现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孩子们说:“亮了。”“红红的。”教师又拿来原先和这根蜡烛一样高的蜡烛,放在旁边和它对比。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欢呼着:“变矮了!”接着教师又点燃蜡烛,燃烧一会又提问:“这时的蜡烛和刚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迁移上次的经验,孩子们说:“又变矮了。”反复几次后,他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的词语“越来越矮”。最后,孩子们惊讶地看到了蜡烛融化成了一滩水。这时,教师帮助幼儿回忆蜡烛燃烧的全过程:点燃→越来越矮→融化成一滩蜡泪。
  思考与推进:通过观察,孩子们对蜡烛的燃烧过程有了直观的感知。之后,我们结合儿歌引导幼儿将自己看到的情景制作成一本小书。由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我们选择让幼儿涂色的方式,引领幼儿参与。“小蜡烛.亮起来”做成小书的第一页;“越来越矮”做成小书的第二页;“化成一滩蜡泪”做成第三页,“和大家说拜拜”做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