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早期阅读中幼师互动关系建立的实践研究

作者:许林军 戴玉云




  早期阅读中的师幼互动关系,指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多向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它维系着幼儿阅读活动的成效,是早期阅读活动中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互动行为中的情感特征具有独特的价值,对整个互动的进程有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在发起阅读行为时常常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老师发出请求、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等。教师鼓励、赏识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不仅有助于保护幼儿发起与阅读有关的互动行为的愿望,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2.幼儿在发起阅读行为时,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反馈。教师在面对幼儿发起的与阅读有关的互动行为时,和幼儿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回应、反馈,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有利于幼儿在和谐的师幼情境中有效阅读。
  3.幼儿在回应教师发起的与阅读有关的行为时,表现出较明显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是否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教师的发起行为进行理解、回应和反馈,影响幼儿对阅读行为的积极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时间段,把集中式阅读、分散式阅读及开放式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师幼互动方式和策略,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升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策略一:温情阅读法——打开阅读一扇窗
  
  一个温暖的阅读情景的组成,重在通过教师的温情伴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言传身教,耐心等待——无形的情感支持。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从成人潜移默化的身教中形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所以教师应努力打造读书人形象,用自己爱看书的情感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到书的吸引力。尤其在早期阅读教育的初期,孩子往往对阅读缺乏耐心和持久力。这时,教师不应流露出焦急或责备的情绪,否则容易导致孩子失去对阅读兴趣。当孩子边看边说却无法正确表达图意时,教师也应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让孩子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体验浓浓的伴读温情。
  2.赞赏的表情,积极的语言——有形的情感支持。
  成人的鼓励是增添幼儿阅读乐趣的重要方法。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副赞赏的表情、一句积极的鼓励,就可以唤醒孩子积极的情感,激发和强化孩子阅读的愿望。在与孩子一对一阅读时,老师把孩子搂在怀里,靠在身上;分组阅读时,和孩子围坐在一起;集体阅读时,离孩子近一些;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让孩子经常听到老师热情洋溢的话语:“你真行,会翻书了。”“你和朋友一起补好了图书,大家很感激你。”“你邀请老师一起看书,我太高兴了。”……家庭亲子式的阅读形式,让孩子有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所以,在温情的阅读中,师幼共享的不只是图书而已,还有彼此的关爱和情感的交流,从中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策略二:燃情阅读法——点亮童心一盏灯
  
  点燃幼儿阅读的热情,当他们把认知经验、情感思考与阅读联系起来时,阅读便可以从兴趣转化为幼儿的一种能力。
  1.激活感知,积累经验——支持式互动。
  一个人对阅读内容的背景知识越熟悉,阅读内容与他的生活经历越有关,他的理解速度就越快。理解得也就越深。我们尝试“以主题推进形式建构幼儿阅读经验”的课程模式,在建构过程中,幼儿随着认知和社会经验的发展,对阅读的内容会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连结,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与价值观。如在开展阅读活动《收集东,收集西》前,教师通过开展“春节收集”行动。丰富“收集”经验,理解“收集”的含义。当孩子对收集的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教师出示图书,孩子的情绪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对曾在主题墙上出现的“收集”二字非常敏感,在解读封面、封底时还能将封面与封底的图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用“收集”一词表达出来:“我们用手把许多漂亮、好玩的东西装到盒子藏起来,就是收集”……在阅读后期,孩子们理解体验作品并迁移作品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我的嘴巴收集洁白的牙齿;青青的草地收集亮晶晶的露珠;沙滩上,脚丫收集了很多很多细细的沙子;幼儿园里,老师收集了许许多多可爱的小朋友……”通过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不仅促进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学会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2.分析点拨,提供阶梯——诱导式互动。
  当孩子的阅读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助”幼儿一臂之力,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将幼儿的阅读兴趣推向深入。比如,由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阅读时目光常常被图书中生动的形象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注意出现跳跃性的特点,思维过程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影响阅读的理解。为此,在阅读中,我们经常提醒幼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图,让幼儿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再如,受经验和思维局限,幼儿要准确识图有一定的困难。据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对于一页单幅图,重在引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仔细观察;若是一页多幅图,重在引导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图与图之间的联系,通过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抛砖引玉,设疑推理——介入式互动。
  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阅读训练策略,采取设疑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引导孩子联系自身及实际生活理解阅读内容。如在阅读活动《离家小兔》中,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离家?”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后,教师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后,教师又及时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
  4.平等对话,交流分享——合作式互动。
  通过师幼合作阅读与交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一起进行分析、讨论,互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