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幼儿园并不是谁都可以办的

作者:沈巧英等




  典型事例
  
  一位鞋厂老板办园梦的破裂
  有一个鞋厂老板,办厂亏本了,停工好几年。一次,镇中心幼儿园因为半个房子借用他的厂房当教室。老板看到都是每天只是带着孩子玩玩,觉得办幼儿园真是再简单不过了,心想何不把厂房发行一下办个幼儿园呢?于是,他投资100多万将旧厂房拆除,建造了一所教学大楼,办起了幼儿园。但没想到,招聘教师、招收幼儿、教学计划制定、日常教堂管理等困难接踵而至大。
  鞋厂老板本身文化水平有限,以前算是“农民企业家”,如今却成了园长,每天要接触一些教育界人士,谈些教育话题,这可真有点“赶鸭子上架”了。看看难以抵挡,他就想了一招:招聘园长。心想有了园长,具体事情园长来做,他只要把把关就行了。但聘用了园长以后情况并没有多大转机,不但如此,园长和老板之间、园长和老师之间,还发生了许多新的、微妙的、更难处理的关系。没奈何,把园长辞了,自己继续当园长。结果情况更不妙,就读的幼儿更少了,老师也留不住了。一年下来,掐指一算,亏了许多。如果再办下去,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不办下去,100多万的投资怎么办?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关门大吉——把所有教学设备卖掉,把教室重新改为厂房。
  
  一个以办园为业的农村女孩
  袁 圆
  在一些乡镇和农村存在着许多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一般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教玩具,从业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足以支撑幼儿园运转的相关经费。
  农村女孩阿琴,初中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待业在家。偶然间看到邻村的一这村办幼儿园办得红红火火,每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她心动了,萌发了办幼儿园的想法,父母对此也很支持。
  阿琴认为,幼儿园就是看孩子的地方,不需要什么专门的教育知识,只要让他们吃好、玩好,学几个字、识几个数就行了。阿琴抱着这样的想法,和父母一起把家里的三间平房收拾出来,添置了桌椅、黑板等物,在村广播站上广播了招生信息。由于收费便宜,满足了一些经济困难家长的需求,很快就招收了十几个孩子。于是,阿琴的幼儿园便开张了。
  阿琴的幼儿园从园长到都是到保育员都是她一人兼任,上课时间、内容均不固定,由她自己决定,多数情况下是她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书作教材,教孩子学拼音、识字以及简单的算术,有时也教一些儿歌。阿琴家20余平方米的院子充当孩子的活动场所,课余时间孩子们就在此玩耍,玩具只有两三个皮球和沙包。
  
  退休园长退而不休仍办园
  郭雪丽
  王老师原是某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一位园长,退休后无所事事,想想还是干老本行好,觉得自己有教育和管理经验,在当地又在影响力,办个幼儿园应该没多大问题。于是,王都是就投资办起了幼儿园,等幼儿园办起来后,她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已所剩无几了。
  在镇中心幼儿园当园长时,经费由政府提供,王都是打个报告、签个字就行了。可如今所有的开支都由她自己来掏,王都是才知道办园缺少经费不行啊。招聘的老师和保育员需要发工资,园舍维修需要钱,教玩具需要钱,孩子的一日三餐需要钱……而收费必须低于公办幼儿园才可能招到孩子,但收费过低无法满足幼儿园正常运转的需求。最后算算,一学期入园费总计只有三万多,而各项支出远远超过这个数。
  王老师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想想自己忙里忙外,经常是吃不好饭,睡着觉。最终非但没赚到钱,反给自己的名声抹了黑,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合伙办园合而不和终散伙
  张 弘
  有这样几位分别从事建筑、装潢、运输业的小老板,他们是朋友。在一次饭局上,听一哥们说:“现丰投资办幼儿园赚头大,来钱快。”他们决定每人出资100万办幼儿园并推选其中一位读过几年书的“秀才”主事。资金很快到位,随即向有关部门提出办园申请并得到批准。
  由于资金充足,基建进展顺利,园舍很上档次,教学设备先进,教玩具也都新颖齐全,并用较高的薪水聘请了教职工。经大半年的筹备,正式挂牌对外招生。运行初斯,情况良好。为了扩大知名度,争夺生涯市场,主事的“秀才”决定开办“国学班”“双语班”“电脑班”。“国学班”的幼儿穿仿古装,背《三字经》《百家姓》和古诗词,“双语班”的幼儿读A、B、C……这一招果然奏效,产生轰动效应,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之吸引,纷纷将孩子送入该园,这段时间,可称为该园的黄金期。
  好景不长,内部矛盾发生。可归纳为“三争”。一争“说了算”。幼儿园办得红红火火,主事人又是介绍经验,又是上电视屏幕,甚至传闻要被吸收为政协委员。其他出资人心理有点失衡了:都同一样多的钱,为啥就他一个人出风头,要风光大家一起风光;都出一样多的钱,为啥他“一枝笔”批条子,说了算;一个小小幼儿园,这小园长谁不能当。主事的“秀才”渐渐地孤立了,只好少数服从多数,决定园长轮流当,每人干一学期,出资人如本人腾不出时间,可委托老婆女儿等亲属代行园长职务,轮流执政,各显神通。从未沾过教育边的家庭妇女也有幸管起了一个幼儿园,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二争“进人权”。出资人竞相要求把自己亲朋好友安排到幼儿园任职,不识几个字的小姑娘当教师,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要当保安,刚退伍的战士要管思想政治工作……相持不下,只好利益均沾,每位出资人分得二个照顾名额,进啥人都行。三争“分红”。绝大部分出资人都主张有利就分,现来现,不主张增加积累,扩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然是多数人的主张占上风,只好分光吃尽。唯有教堂管理这一块没人争,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一些有眼光的老师,不愿在这种环境中受折腾,相继另谋他就。家长也纷纷考虑让孩子退学转园。
  矛盾最终爆发在教学楼的建设上。按原规划,要建一座2000平方的教堂楼。建楼事刚提到议事日程上,矛盾就激化了,有的不愿继续投入,有的要争发包权,有的要争承建权,有的要承揽装潢工程……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无法协调统一,最终闹翻了脸,不可收拾,只得宣布解体散伙,并为资产分割屡次对簿公堂。就这样,这所民办幼儿园完成的一个由兴到衰的全过程,前的不过三年半时间。
  
  分析思考
  
  遵规守法方可办园
  袁 圆 常子霞 沈巧英
  从法律规定来看:
  1.办园需要登记注册。《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及第12条:“乡镇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并报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鞋厂老板办的幼儿园、农村女孩阿琴办的幼儿园都没有登记注册。
  2.办园需要有合格的园长和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