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源于幼儿兴趣 贴近幼儿生活等

作者:宋丽芳等




  源于幼儿兴趣 贴近幼儿生活
  宋丽芳
  
  时值金秋,我园地处农村,黄豆正在收获。一天,高婧小朋友带来一株黄豆,她还向小朋友介绍了和爷爷奶奶一起去田里收黄豆的事。她的话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共鸣,他们纷纷讲起关于黄豆的各种事情。我决定围绕黄豆开展一个主题活动。
  
  ●黄豆长在哪里
  主题活动刚开展,孩子们就为“黄豆是长在地里还是树上”而争论不休。于是,我就联系附近农家,参与农民的收获活动。
  我们来到种满了黄豆的田里。孩子们瞪大了双眼,去摸、去看、去听。有的孩子剥开豆荚看里面的果实,有的孩子摘下不同颜色的叶子进行比较。他们好奇地围着农民伯伯询问:为什么每个豆荚里的黄豆宝宝不一样多?为什么豆荚外面有毛毛衣?面对大自然,有时候,感受它远比了解它更重要。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怎样从豆荚里把黄豆取出来
  我们从田里带回来整株的黄豆。我问幼儿:“怎样把黄豆宝宝从豆荚里取出来呀?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有,可以剥出来。”“可以用小棒拍豆荚,豆子会自己跳出来的。”“可以用脚踩,黄豆也会自己出来的。”孩子们相互交流、尝试着收黄豆的方法。可是,他们的工作并不顺利,豆宝宝似乎很依恋它的妈妈,不太肯从豆荚里出来,除了直接剥开豆荚的孩子,其他方法效果并不佳。于是我们又进行讨论。婉婷说:“奶奶就是用小棒敲豆荚的方法收黄豆的。”“为什么我们却不行呢?”孩子们充满疑问,大家约定回家请教家长。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问题的答案,原来黄豆秸应该先晒干。
  在操作中,孩子们不断总结经验。老师的指导则体现在暗示、鼓励,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上。
  黄豆取出来,也晒干了,有什么用途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吃”。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探究:黄豆可以做什么吃?
  
  ●好吃的豆制品
  为了让孩子们更爱吃豆制品,我和孩子们把部分黄豆送到了豆制品加工场,把它加工成豆制品。在那里,孩子们看到了黄豆变成了豆渣、豆浆、豆腐、百叶、素鸡,看到了豆制品的加工过程,了解了不同工具的用途。
  我们把豆制品带回幼儿园后,就和孩子们商量是否让爸爸妈妈也和我们一起来烹调这些豆制品。孩子们十分赞同。在活动前,我们召集家长,告诉他们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尽可能做到与孩子同龄化,而不要使自己的热心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几个孩子还请来一位家长为他们讲解有关黄豆和豆制品的营养知识。有了家长的加入,孩子们对手中的工作更充满了信心,没过多久,一盘盘香气扑鼻的豆制品菜肴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因为有了家长的加入,我们教师也不再为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条件的有限而感到懊恼。同样,家长们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真正领会到幼儿教育是需要智慧和许多技能的。
  
  ●用什么工具做豆浆
  做豆浆是孩子们向往已久的活动.因为工具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活动稍稍延后了。
  当我们提出“用什么工具做豆浆?”的问题时,孩子们们都说:“榨汁机。”“豆浆机。”“行,你们回家找找,把做豆浆的工具带来!”
  当孩子们把工具带来后,又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论。高亦津带来的工具是石磨,大家都说她吹牛,石头怎么可以做豆浆?高亦津和同伴争得脸红耳赤。我对大家说:“都别急,我们都用自己带来的工具磨做豆浆,高亦津也用自己的工具做,看看是不是能做出豆浆来。”孩子们开始尝试,结果,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会儿就被高亦津的石磨吸引过去了,“哇!这个东西真的可以磨豆浆!”“太神奇了!”“高亦津真了不起!”“这个东西不用电也可以做豆浆!”孩子们都围到了高亦津身边,有的孩子还和她商量,能不能也让他玩一会儿。
  大家都想用石磨来磨豆浆,于是我就发动家长和我们一起准备了足够的石磨,让孩子们来磨豆浆,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在活动中,孩子们掌握了使用石磨的技能,学会了纱布滤豆渣、创作了水果豆浆、蜂蜜豆浆、果汁豆浆、紫菜咸豆浆等,并欣赏了大班哥哥姐姐的锡剧表演《双推磨》,对我们无锡的地方剧种锡剧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豆浆机”到“石磨”,之所以后者对孩子有如此强的吸引力,是因为它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只有孩子身边的事才能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兴趣,有兴趣才能激发幼儿去自主探究。活动的动机不是来自教师的要求,而是来自孩子内在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和愿望是活动不断向更深更广层次迈进的动力。作为教师,虽然无法预想哪些问题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创造各种条件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只有与孩子的心灵相碰撞,才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地建构认知。
  活动应该源于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
  
  浅谈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陈毅虹
  
  一、创设利于师幼互动的环境
  自然科学区域创设一段时间以来.幼儿对该区域的兴趣不及其他区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区域的设置不合理——我把该区域设在阳台上,只用了一个柜子和一张桌子,这样的区域空间不利于幼儿进行长时间的操作。于是,我重新进行了规划,将自然角放在阳台上,自然科学区域设置在教室中靠近阳台的地方,并用两个柜子围合,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幼儿方便地进出观察自然角的植物,同时也让那些在自然科学区域中进行探索的幼儿能有一个相对专注的空间,进而有利于师幼之间的互动。
  
  二、提供利于师幼互动的材料
  1.引发兴趣。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也是在与材料的不断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教师要想使材料的这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提供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材料。例如:在我班的自然角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一开始,幼儿感觉新鲜,还能关注几天,但时间一长,他们对这一角落光顾渐渐变少。如何让自然角吸引幼儿的兴趣呢?我从制作种植器着手,和幼儿一起用可乐瓶制成四个种植器:1号瓶是将大可乐瓶从中间剪开,成大玻璃杯状,然后从其侧面剪掉一个圆形窟窿,再用小饮料瓶从圆形口插入,形成一个相通的出口:2号瓶在1号瓶的基础上用黑色即时贴封其顶部;3号瓶则在2号瓶的基础上在另一侧形成另一个相通的出口:4号瓶在1号瓶的基础上再在小饮料瓶上侧按上一个再小一点的饮料瓶。在这四个不同的种植器中,我引导幼儿关注种子的生长。幼儿常常会欣喜地跑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豆豆发芽了!”“小苗会向着阳光和有亮光的方向生长。”“小苗不会从这里长出去了,因为这里太暗了。”
  2.激发主体意识。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能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自由地选择材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