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在活动设计边程中指导青年教师

作者:陈胜宇




  我县以每月一次的托班联校教研为载体,研讨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如情境性区角的创设、孩子的入托适应、课程的整合实施等。上学期,我让第一年任教的北门幼儿园的秦老师承担一次活动研讨的任务,她感到压力很大,我不断给她鼓励,并和她共同设计活动方案。第一稿是秦老师独立设计的,因为我想给她创设更大的空间,我只是做了一些提示,如: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可结合本园的体育特色等。
  
  综合活动:送小动物回家
  
  活动目标
  1.能尝试以旋转的方式打开瓶盖,给不同的动物喂食,并能一一对应地把动物宝宝送回家。
  2.愿意帮助动物宝宝,获得帮助别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活动流程
  1.出示木偶:猫、狗、兔,激发幼儿兴趣。
  2.寻找动物宝宝。
  播放录音(哭声),提问:谁在哭?
  (1)启发:是不是宝宝们在瓶子里?(老师摇摇、听听瓶子里的声音)
  (2)瓶子里的宝宝要出来,谁来帮帮忙?(个别幼儿尝试打开瓶子,倒出里面的动物宝宝。)
  (3)你找到的是什么动物宝宝?引导孩子和动物宝宝打招呼。
  3.幼儿独立尝试,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师:还有很多动物宝宝在瓶子里,请你们帮忙找出来,看看你找到的是谁? 4.幼儿给动物喂食 (1)播放录音:我们饿了,我们要吃东西! (2)提问:这些动物喜欢吃什么? (3)出示分别装有萝卜、鱼和骨头的三个筐,让幼儿喂食。
  5.延伸活动:户外运动,爬过草地(垫子)把动物宝宝送回家。
  评析
  1.情景创设比较牵强,小动物躲在瓶子里和实际生活不符:整合不是有机的,显得生搬硬套。设计小动物躲在瓶子里只是为了让幼儿练习拧瓶盖的动作,其实要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2.活动缺乏挑战性。对托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只是让他们拧开瓶盖(小肌肉动作的练习)、一一对应(动物和食物)显然是不够的。
  3.本次活动完全可以放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个别化建构。
  由此可见,秦老师对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还不够,设计的活动过多关注外在的形式,对如何挖掘活动的内在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思考。我及时和秦老师探讨这个活动方案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根据班级实际和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选材和活动设计。我们一起分析了秦老师所在幼儿园的优势,孩子的运动能力较强,运动的器材很丰富。进而我们又一起分析了目前班级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提出可否设计一个倾向于运动的活动,巧妙整合认知、生活、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并以一个情节贯穿始终。有了这个大的框架,秦老师开始了第二次的活动方案设计。
  
  综合活动:小兔拔萝卜
  
  活动目标
  1.发展跳、钻、爬等运动能力,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2.初步感知胡萝卜和白萝卜的不同特征,喜爱吃萝卜。
  情景创设和材料准备
  1.去菜地的路:跳圈、爬垫子:跳圈、钻山洞;跳圈、钻山洞、过小桥(竹梯、独木桥)。
  2.白萝卜和胡萝卜实物(幼儿人数的2~3倍)埋在沙地里、小背包(与幼儿人数相等)、萝卜食品若干。
  活动重点:感知两种萝卜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过小桥。
  活动流程
  一、练身体
  1.幼儿边念儿歌,边模仿小兔跳。
  2.师:今天妈妈要去菜地拔萝卜,你们愿意帮妈妈吗?去菜地有三条路,你想走哪一条都可以,但是不能和朋友挤。
  二、拔萝卜
  1.带幼儿来到“菜地”,请幼儿每人拔两个萝卜。
  2.幼儿四散到“菜地”里拔萝卜。
  3.交流讨论:逐一出示两种萝卜:(1)这个萝卜什么颜色的?(橘黄色的)这个橘黄色的是胡萝卜,谁的萝卜跟妈妈的一样?(2)这个白白的是白萝卜,谁的萝卜和妈妈的一样?
  4.协助幼儿把萝卜放在小包包里。
  5.背萝卜:回家的路上要钻过山洞、走过小桥,小河上有两座桥,宝宝都可以走,过桥的时候要小心。到家后把胡萝卜放在小筐里,白萝卜放在大筐里。
  6.宝宝分别各自回家。兔妈妈检查萝卜是否放错。
  三、品尝萝卜
  出示萝卜食物请孩子们品尝。
  评析
  秦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综合活动“小兔拔萝卜”,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有效整合运动、认知、生活方面的经验。但教师对本班孩子运动能力的分析、对教材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还缺乏深入的思考。活动的难点也找得不准,这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教师的主导过于明显,孩子显得较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如在认识、比较两种萝卜特征这一环节,教师没能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让孩子自己来发现。有些环节教师代替得过多,不敢放手,如检查环节由教师承担,而不是让孩子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探讨,旨在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引发秦老师新的思考。下面是秦老师第三次设计的活动。
  
  综合活动:小兔拔萝卜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发展负重过障碍的能力,体验游戏的快乐。
  2.初步感知胡萝卜和白萝卜的不同特征,喜爱吃萝卜。
  情景创设和材料准备
  1.山洞、难度不同的小桥(平衡木、竹梯、拱桥等)、垫子、跳圈。
  2.创设小兔的家、白萝卜和胡萝卜实物(幼儿数的2~3倍)埋在沙池里。
  3.小背包(与幼儿人数相等)、凉拌萝卜丝。
  活动重点:感知两种萝卜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负重过障碍。
  活动流程
  一、练身体
  1.幼儿边念儿歌,边模仿小兔跳(附儿歌:今天天气真正好,小兔小兔起得早;揉揉眼睛理理毛,蹦蹦跳跳真热闹;小兔小兔快快跑,跑到菜地拔萝卜)。
  2.幼儿自由选择运动器械(如:山洞、难易不等的小桥、垫子、跳圈等)活动身体。
  二、拔萝卜
  1.带幼儿来到“菜地”,要求幼儿每人拔两个萝卜。
  2.幼儿四散到“菜地”里拔萝卜。
  3.比较胡萝卜和白萝卜。逐一出示两种萝卜,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4.小结:橘黄色的是胡萝卜,白白的是白萝卜。胡萝卜小,白萝卜大。它们都是有营养的蔬菜,宝宝吃了身体好,长得高。
  三、负重过障碍——背萝卜
  1.鼓励幼儿自己把萝卜装在小包中(教师适当协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2.幼儿负重过障碍:背萝卜回家(爬过草地、走过小桥、翻过小山、钻过山洞)。
  3.萝卜分家家:胡萝卜放在小筐中,白萝卜放在大筐中,并让孩子检查萝卜是否放对了。
  四、品尝萝卜
  请幼儿品尝凉拌白萝卜、胡萝卜丝,询问孩子吃的是什么?味道如何?
  评析
  这个活动方案有了明显的进步,流程较清晰,整合较自然、巧妙,也能很好地凸显活动的内在价值:既有运动能力方面的挑战(负重过障碍)。也有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多吃萝卜身体棒)。教师在预设时考虑得较充分,关注到了不同孩子的运动水平和年龄差异。给孩子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材料,如桥有平坦的桥、拱桥、独木桥等;给孩子提供的小包包也是因人而异,有的大、有的小。活动还充分考虑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较好地掌握了运动的强度和密度,如:既有四散练习,也有集体性的体育游戏,而认识、比较两种萝卜特征的环节,既能让孩子获得认知上的发展,也能让孩子在身体上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整。
  活动设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对托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准确把握,充分凸显情境性、趣味性。活动以“小兔拔萝卜”贯穿始终,令孩子始终兴趣高涨。根据托班孩子注意短暂、易转移的特点,教师在环节的设计上颇费心思,紧凑多变、层层推进,让孩子乐在其中。
  此外,教师的角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更多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身分,教师的指导变得更隐性,孩子自主探索、表达、活动的机会多了。
  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设计是关键,秦老师充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信心倍增,更好地去分析教材、研读孩子。而这,也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我的体会
  1.青年教师有很大的潜力,教研员要看到她们的优势,善于压担子、搭台子,促进她们的专业成长。
  2.教研员要多一些研究者的心态,真正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深入一线,“沉下去”和她们协同作战,“坐下来”和她们共同解读教材、分析孩子,“钻进去”和她们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只有这样贴近教师实际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3.这次指导经历也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研员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要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她们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充分感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