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对话等

作者:程晓艳等




  对话
  程晓艳
  
  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费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如果不热爱世界,不热爱生活,不热爱人生,那么就不会有对话。爱是对话的基础,爱也是对话本身。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时常热情地与每个孩子对话,尤其是那些个性特别的孩子,更是我着意去热情交谈的对象。
  小钰,是一个皮肤白白的男孩,乍一看,他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可他很少说话,也很少笑。活动中,他听得聚精会神,但当你与他对视,他就会垂下眼帘,伏在桌子上。听他奶奶说,其实他很爱说话的,幼儿园里的点滴,每天晚上都会“汇报”给妈妈听。那么,是因为“怕生”吗?
  中午午睡时,我开始跟他“搭讪”:“这件衣服真漂亮!是谁织的呀?”
  “是妈妈织的吗?”得不到回答,没关系,我唱“独角戏”。
  “哎呀,你自己还会解纽扣,真了不起!”“今天中午吃了几碗饭啊?”“你早饭吃的什么呀?”……
  任我说得口干,他就是不回答,只用点头摇头来回应我。如是几天,他“矜持”得很。
  一天中午,他自己爬上了小床,我故意大惊小怪:“哎,你怎么上去了?是哪个老师抱你的?”
  “是我自己爬上来的!”他得意地大声说。
  可我更得意:终于开口了!于是,嘴里不住地表扬他:“真不简单!你是怎么爬上去的?了不起哎!说给我听听。”
  “我把脚翘上来,一踩,一用力,就上来了。”他说得自豪,我听得窃喜。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每天午睡的脱衣、穿衣,就成了我们谈心的好机会。渐渐地,他的话多了;渐渐地,我们眼神相对:渐渐地,活动中他也能回答问题了……
  小钰妈妈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变化,告诉我,并且说我是孩子口中的“朋友”,而小钰也一改以前入园时的沉默,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园了。
  在妈妈的感谢声中,我得意,不是因为她的赞扬,而是因为小钰把我当成了“朋友”!
  在与孩子们的对话和交谈中,我交了许多像小钰这样个性特别的朋友,我与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我从心里面爱孩子们。更期盼孩子们也从心里面爱我。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体验到了。
  
  游戏化不能“失真”
  李 艳
  
  幼儿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中采用游戏化的手段,是符合幼儿生命本质特点的,也是《纲要》精神所倡导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游戏化手段有“失真”的现象。如有位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拍皮球”前,为每位幼儿带上小兔的头饰,整个教学活动中和小兔没有任何关联,反而因头饰有的太紧或太松影响了孩子的活动。对于这一做法,老师说是为了教学的游戏化。在一个“水果宝宝”数学活动中,教师依次出示水果奶奶和水果宝宝的图片,并以游戏的口吻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各种水果,你们看是水果奶奶还是水果宝宝?数一数,它们各有几个?”教师出示的明明是水果图片,却为了“游戏化”硬说成是水果。在一个音乐活动中,老师夸张地描绘:“小朋友,请看看我们前面是一片美丽的大草原,多美丽呀!今天我们要教大家唱一首《美丽的大草原》。”仅用语言的“游戏化”,孩子们能想象得出“美丽的大草原”吗?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游戏化,无可厚非。但上述活动中的“游戏化”运用,与生活化、真实化相矛盾,有为游戏化而游戏化,为活动贴“游戏化”标签的痕迹,造成了游戏化的“失真”。
  幼儿生来具有好奇心和认知的兴趣+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游戏化”,是因为我们要在“教”与“学”之间搭起桥梁。游戏与教学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游戏活动能解决教育中的哪些问题?游戏应当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和以何种方式进行?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幼儿教师目前要研究的重点。我们应将游戏的机制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而不是将游戏与教学简单相加、机械运用,应该寻找游戏与教学的结合点,使游戏与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增强剂。
  游戏化的“失真”,将有损游戏化的魄力,失去游戏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