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直呼我名字的瞬间

作者:丁 蓉




  在班里,第一个叫我名字的是——赵亦晨。
  一个早晨,孩子们正在吃早点,我正好站在赵亦晨的身边,不知她想起前一天什么高兴的事,拍拍我的手,轻轻叫了一声:“丁蓉。”因为惊讶,所以我直接问她:“为什么这么叫我?”“因为喜欢你呀!”看她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当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她顽皮。后来,我发现和她要好的几个孩子也会不时地轻拍我一下,叫叫我的名字,有的还亲上一口,而我也只是觉得她们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些特别,并无其他。直到后来,我想起一次专家的讲座时,才恍然大悟。记得专家也提倡教师要起一个名字让孩子来称呼,或是小名,或是英文名。当时,对此并不理解,只觉得是更亲近些而已,所以实际工作中也并没有那样去做。然而,是孩子们叫我名字的行为让我发现:原来,孩子早就有和教师建立平等关系的意识,更有接纳教师成为自己朋友的冲动。只是我们没有去细心觉察。而我的体会是——想真正尊重幼儿,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教育技能更重要,我们必须机警、稳重、有耐性、充满爱心和谦和的态度,必须时刻考虑到孩子,而不仅是善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想了解并解释孩子的需要和欲望,就必须时时刻刻地研究他们,必须善于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观察他们的真实生活,洞察他们的精神状态,并且对整个观察过程充满兴趣。
  孩子能够抢先叫出我的名字,更让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也是我们老师学习的对象。这让我想到了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蒙氏的孩子是在与蒙台梭利教具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的,而教师更应该在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学习。这种相互关系并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持久、长远的。孩子在使用蒙台梭利教具时,如果做了一个不正确的操作,通常就会自己发现错了,因为结果看上去不对(教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于是尝试着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孩子反复建构经验的学习。而教师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学习。当我们采取了一个错误的行动时,孩子的举止行为就能使教师发现线索,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教师通过观察孩子学习,就像孩子通过操作教具学习一样。
  所以我认为,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真正做到尊重、平等,就要迈出接纳的第一步——允许班上每一个孩子直呼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