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教师,请给幼儿自主

作者:何敏宏




  镜头一:区域活动刚开始,“娃娃餐厅”的人数就已经满了,可xx还是很想进去。教师走过来说:“这里的人已经满了,你到别的区去玩吧!”xx不肯走,教师就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手工区,许诺下次一定让他到“娃娃餐厅”玩。XX坐在手工区里,索然无味地拿着剪刀,眼睛不时地往“娃娃餐厅”里瞟……
  镜头二: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主玩球,但却不停地发出指令: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怎样……并把幼儿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讲讲他的玩法,”听了老师的讲评后,幼儿纷纷围在老师身边,不住地演示自己的新玩法,期待老师的表扬。
  透过这两个镜头,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缺少真正的自主。就镜头一而言,那位教师为了解决区域人数过多的问题,将一位幼儿拖走,这事实上剥夺了该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的权利。就镜头二而言,教师表面上给了幼儿自主,但实际上教师的“指令”和“讲评”误导了幼儿,使幼儿的行为更多地是为了符合老师的“指令”,迎合老师的意愿,而不是出于自己活动的需要。当幼儿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意图时,所谓的幼儿自主也就名不副实了。
  为什么幼儿缺少真正的自主呢?归根结底是教师教育理念上的问题。教师往往多从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考虑。如有的教师为了维护班级常规、活动效果等而制定了太多的“规则”:绘画时不准说话,不准随便动活动区材料,课堂上要先举手再说话,回答问题要符合老师的要求等等。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规则”时,教师就会采取种种措施将幼儿引到“规则”中来,可这样一来,幼儿哪有“自主”可言呢?
  如何实现幼儿真正的自主呢?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和尊重幼儿,对幼儿少一些命令和规则,多一些对话和理解。教师可以在幼儿自主活动中,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成为幼儿自主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我园为例,过去吃完早点后,只准幼儿坐着看书,不准幼儿下位、大声讲话、做小动作等。开始几分钟幼儿都比较安静,但不一会儿就乱了起来。现在改为自主活动的形式,教师提供一些图书、纸张、磁带等让幼儿自由结伴,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自然提高了活动的兴致。过去起床时,规定是集体起床、如厕、洗手,动作快的幼儿往往要等很长时间;现在改为谁先穿好谁就可以自主活动,结果,幼儿不仅起床的速度快了,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动作的敏捷性。过去自主游戏是教师统一安排,不敢放手让幼儿自由游戏,认为放开就会乱;现在放开了,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参与游戏,不仅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局面,亦使幼儿体验到自主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摆正自己和幼儿的位置,以幼儿发展为本,把“自主”真正还给幼儿。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