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从奖小红花看幼儿教师奖励方式之策略

作者:郭雪丽




  奖励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意义已被幼儿教师普遍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但奖励方式如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本文截取了幼儿教师奖励幼儿小红花的几个片段,就奖励方式与幼儿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策。
  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在小班“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组织幼儿进行讲评。教师问:“娃娃家的‘小厨师’今天烧了什么菜?”(很多幼儿举手)教师请了一位男孩,该男孩说:“面条和辣椒。”教师:“好,奖你一朵小红花。”该男孩得到了小红花,得意地给其他孩子看。很多孩子纷纷喊叫:“老师我也烧了面条和辣椒……”教师又奖励了两个扮演妈妈的孩子,孩子们就更加起劲喊叫:“我要小红花……”教师无视孩子的喊叫,说:“你们去小便。”她连说了几遍,孩子们才不再讨要小红花了。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花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孩子们都想得到一个。第一个孩子因为有幸先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所以他得到了小红花,后两个孩子得到了小红花,也是因为他们说了自己烧的菜。这给孩子们的感觉是:因为说了,所以才有小红花。所以,孩子们的喊叫就更加起劲了。事实上,教师奖励孩子的真正意图是为了激发孩子对游戏情节的回忆,并用语言再现。但教师奖励方式运用不当,误导了孩子。
  面对很多孩子讨要小红花的场面,教师采取回避的策略,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小红花对孩子的吸引力,针对游戏重点进行恰当讲评,应该不会出现乱哄哄的喊叫场面。
  [案例2]小班幼儿参观完幼儿园后,教师刚让幼儿喝完水,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谈话活动。教师问:“你们都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呀?”(没幼儿举手,但有幼儿自言自语)教师走到一位小男孩面前请他说。他说:“我看见了树、房子。”教师再问:“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什么?”(有两三个幼儿举手)教师发现刚才的男孩又举手了,马上说:“你举手发言真多!”并奖给他一朵小红花。大多数孩子对教师的做法无动于衷,谈话在教师一言堂中草草结束。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喝水后正处于松散状态,教师的问题没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只得走到幼儿面前,请幼儿回答。小男孩回答后,教师接着又问,但还是没能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举手的幼儿寥寥无几。教师发现了前面回答的小男孩也在举手之列,于是马上进行了奖励。但一朵小红花也没给教师带来转机,幼儿还是不能够进入教师的预想中来。
  对小班幼儿而言,一个活动刚结束后,他们需要的是轻松自然的交谈,而不是有组织的谈话。虽然小红花之类的奖励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大,但如果违背了他们的需求规律,那么,再大的诱惑也是无效的。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期效益。奖励方式只有在孩子们需要时,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
  [案例3]在小班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幼儿园”中,教师先组织幼儿进行了两分钟的律动,孩子们很投入地跟着音乐动啊、叫啊。接着教师范唱了一遍,不少幼儿跟着唱。教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没有幼儿举手,但有幼儿学动物的叫声)教师再问:“刚才老师唱的歌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一位幼儿举手说:“我爱我的幼儿园。”教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他很开心。这时,有部分幼儿脸上表现出羡慕的表情。边弹边唱了两遍后,教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有六七个幼儿举了手,三个幼儿回答了问题)教师奖励三个幼儿每人一朵小红花,他们都很高兴,但其他幼儿对得与不得没有太大的反应。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第一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幼儿举手回答,主要是因为幼儿还沉醉于律动时那优美的旋律里,还没有动够、叫够。教师无视孩子的这种需求,一味地要完成预设计划,想通过奖励措施来扭转局面。第一个孩子得到奖励后,对一小部分幼儿起了作用。所以,教师再次提问时,有部分幼儿响应,教师又奖励了其中的三个,但奖励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仍没起作用。显然,教师的奖励措施并没有调动幼儿参与歌曲活动的积极性,因而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对三个案例的理性思考
  奖励作为表扬的一种方式,能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运用此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从以上三个案例来看,教师更多的是把奖励当作成人控制幼儿的一种手段,这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在运用奖励方式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奖励方式。
  幼儿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差,大多数幼儿是靠他人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识的。就案例一而言,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奖励措施,一般来说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而对中、大班幼儿则可转向以精神奖励为主。但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的奖励一定要指向幼儿所取得的进步或成绩等,要让幼儿知道之所以奖励他是因为他会烧菜了。因为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差,教师的奖励只有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才能真正地起到激励幼儿的作用。
  [策略二]选择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奖励方式。
  奖励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奖励的内容,而且还取决于奖励所发生的具体情境、所传递的潜在信息等。如案例三,在大多数孩子对得与不得小红花没有太大反应的情况下,教师应改变奖励策略,如请一些动作合乎节拍,同时又有创新的小朋友表演给大家看,给幼儿以精神上的奖励。 这样的奖励与活动内容相匹配,既满足了孩子对律动的兴趣,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内在学习动机。 所以,教师应多给幼儿一些适时、适宜的奖励。
  [策略三]注重奖励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和个性特点,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公平、真诚地对待每个幼儿,给予每个幼儿适宜的奖励,正确处理好奖励内容的明确指向性和奖励方式的个性化选择的关系。如对需要关爱的幼儿,教师可经常性地拥抱他们,和他们眼神交流等;对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优点,有意识地当众奖励他们;对胆怯懦弱的幼儿,教师可用柔和、慈爱、平等的语气,让他们感到安定和自信……
  总之,教师应该更多地看到幼儿的光芒,适时、适度、适宜地给予幼儿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让每个幼儿在奖励的激励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