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浅谈课程建设中人文心理环境的创设

作者:吴雪芳




  所谓“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我们幼儿园教育领域所研究的人文不单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即从智能中心转向人格全面发展,旨在通过人文氛围的浸染,为幼儿将来自身意义的实现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打好根基的一种人性化、文明化的教育。
  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教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心理环境,发挥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我们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课程中建立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案例1:在“做与学”课程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自主性探索活动“换笔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种水笔和圆珠笔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研究如何拆装。在拆装的过程中,只有当孩子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感到沮丧时,教师才给予指点。如:当幼儿发现自己装的笔头不会伸缩时,教师并没有立即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再给他一支笔,鼓励幼儿重新拆一支,自己去发现问题。又如:“搭高楼”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宽敞的活动室及足够的条形积木,让孩子自主搭建又高又不容易倒的“楼房”。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搭建,又以欣赏者的角色为幼儿搭建的“高楼”进行拍摄。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课程中教师学会了观察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活动。教师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而是幼儿的支持者,其主要任务是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与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师幼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安全、平等的环境中,自然地、真实地表现自己。
  
  二、课程中发展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友爱
  
  案例2:大班进行“我爱小班的弟弟妹妹”主题活动时,老师要求幼儿将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图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虽然幼儿带的东西不是崭新的,也不是最好玩的,但当小班的孩子接过他们所送的礼物时,他们的脸上也充满了自豪感。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还主动给小班送去了自己种植的盆景,饲养的小鱼,制作的玩具等等,在关心弟弟妹妹的同时, 大班孩子之间的友好相处,游戏中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共同协商角色的现象也明显增多了。
  伙伴关系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的社会性因素。正如《纲要》所言: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在构建课程时,充分营造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选择策略,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帮助幼儿建立互助、和谐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在集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课程中体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真诚和合作
  
  案例3:大(1)班的钟老师怀孕了,配班老师和保育员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班上开展了“我爱大肚肚老师”的活动。她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关心钟老师,如:细心询问,送点心,倒杯水等。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也学着关心起来,他们会轻轻抚摸钟老师的大肚肚,向小宝宝问好;为钟老师搬个小椅子请她休息;给钟老师捶捶背,敲敲腿;阳阳小朋友还非常懂事地说:“钟老师,我们不惹你生气了,我妈妈说大肚肚不能发火的。”
  社会学习理论证明,幼儿对榜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如果成人能积极地同情、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无疑会给幼儿提供榜样。上述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互相关心,合作共事,使幼儿在具体的生活情景的感悟、理解中,获得了人格朝善方向的发展。
  
  四、课程中实现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关注和热爱
  
  案例4:“家园同乐——游天平”主题活动中,首先我们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向家长说明了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然后请家长来园,和老师一起讨论活动方案,最后制订出一系列有关利用自然、社会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在“红枫区”带领孩子收集红枫、绘画、粘贴作品;在“范仲淹纪念馆”给孩子讲述历史人文故事;在“登山运动”中,鼓励孩子勇敢攀登,培养孩子不怕累,坚持到底的品质。特别是进天平山公园大门时,家长建议让孩子自己买票,在买票的过程中,接触社会,学习与人交往,感受叔叔阿姨对自己的热情招待。游玩后,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照片、图画、观察记录表等,老师在幼儿园展出这些作品。
  《纲要》指出:“家庭、幼儿园、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学习的有效资源。”家长是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因此,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而且需要支持和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