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从“寻找春天”中谈幼儿生成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张 敏




  近年来,生成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幼教界所认同,我园也积极投入到生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孩子一旦有了生成的内容,教师就像拾到宝贝一样照单全收,缺乏对其价值的科学判断,不能给予适时有效的回应等。本文就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科学活动“寻找春天”中,小班的A老师请小朋友在园内先找找春天。小朋友高兴地找来找去。这时,一位小朋友叫了起来:“老师,小苹上面还有小水滴!”其他小朋友纷纷围上来说:“好漂亮啊!”“像水晶一样!”“咦!又没下雨,小水滴哪里来的啊?”“是啊!”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看到小朋友对小草上的水滴那么感兴趣,就立刻抓住契机,围绕“小草上的水滴哪里来的”生成了一次科学活动。当小朋友讨论到“水蒸气凝固”这个比较难的物理知识时,活动就卡住了。教师为了使活动进行到底,只能采用灌输教育,而小朋友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但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丧失了原先的那份热情和兴趣。最后,整个活动不了了之。
  案例二:中班的B老师正带领幼儿在园内寻找春天,突然,一只小兔子蹦了过来。幼儿兴奋地围住它,好奇地观察着它。有幼儿说:“小兔子不是吃萝卜和青菜吗?怎么吃草也那么香啊?”“它本来就是吃草的!”一位幼儿很肯定地说。“那它什么草都吃吗?树叶吃不吃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幼儿纷纷求助于B老师。B老师立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说:“草地上有很多不一样的草,还有树叶,你们自己去试试好吗?”由于教师引导适宜,幼儿又很感兴趣,活动进行得很顺利。
  
  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都是围绕“寻找春天”展开的,由于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不同,所生成的活动不同,其有效性也不同。
  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生成活动的内容来自幼儿,是幼儿感兴趣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A教师迫不及待地将之生成为活动。然而,由于A教师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的内容过深,致使活动超出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引不起幼儿的共鸣和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成活动的内容同样来自幼儿,是幼儿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但由于B教师注重幼儿的本体感受,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让幼儿在一定环境中自主地探索事物,寻求答案。因此,幼儿对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使活动进行得很顺利。
  
  案例反思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教师要使生成活动保持有效性,不妨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一、有效回应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生活交互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大象的鼻子是长的?为什么有些病会传染?为什么我们要多喝开水……教师如果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地发掘,必将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幼儿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对事物的关注点与侧重点不同,幼儿中的个体问题,能否成为大家的问题,能否激起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等,就需要教师把握住幼儿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对幼儿生成活动中自主探究的事物和关注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以合适的互动方式,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支持,促使生成活动成功开展。如案例一中幼儿对“小水滴”的关注,无疑是个教育契机。但如果将“小草上的小水滴哪里来”生成为活动,势必不能引起幼儿长久的共鸣。因为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有限,数理逻辑能力比较差,所以他们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只能停留在表面。因此,这个活动也就失去了它生成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效关注
  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应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凡是孩子能想的,就让孩子去想;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去做,然后顺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关注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教师在活动中要看懂幼儿行为,善于分析幼儿行为,正确了解和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现有水平与发展潜能);第二,关注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及其促使幼儿成长的发展性。教师在活动中既要看懂教育环境的内容是否适应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需要,又要善于从幼儿行为表现中反思教育环境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从而适宜、适时、适度地调整和完善教育行为。如案例二中幼儿生成活动时,B老师先在一旁关注,让幼儿自由讨论、自主探索;当幼儿无法解决时,她才适时地引导幼儿,让幼儿通过实践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B老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和有效的关注,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保障了活动的有效性。
  
  三、有效支持
  生成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因而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往往会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因此,生成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支持,需要教师观察和关注幼儿生成活动的进程,并根据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辅以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方法暗示等,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与生成发展的需要。如:案例二中当幼儿讨论后仍找不到“兔子是不是什么草都吃以及树叶吃不吃”的答案时,教师就应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等让幼儿通过实践寻找答案,从而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的层次。
  
  四、有效引领
  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且容易受干扰而失去了探索兴趣。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准恰当时机,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继续探究所生成的活动。如案例一中当幼儿难以理解“水蒸气凝固”这一物理知识时,教师就应将这一问题简单化,或将之融入童话故事中,或将之做个小实验等,力求简单直接、形象具体,从而调动小班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