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读出味儿来

作者:邵永红




  同学们,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但同样是纸上的文字符号,为什么有的人读起来如同嚼蜡,自己感到索然无味,听的人也觉得很是乏味?有的人却能读得有滋有味,情真意切,让自己沉醉,让别人陶醉?实际上,只要我们肯读、会读,一样能把平淡的文字读出味儿来。那么,阅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出一种趣味,读出一种韵味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首先,朗读一定要读顺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是读出味儿的基础。要想把文章读顺,一要读准字音,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诵之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所以读文章就要把字音读正确;二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念字”,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能够连词读,按语节读,并有一定的朗读速度。有的同学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里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会造成朗读的不顺畅;有的同学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文章,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不过,同学们不用担心,随着大家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其次,朗读一定要读懂
  怎样才能理解文意,读懂文章呢?一是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朗读要建立在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领会文章内容、体会其中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到“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为如果你不能正确地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含义、所蕴含的情感,你就难以把握读的基调,读起来可能就会像小和尚念经,平淡无味,还有可能读走味儿了;二是要结合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来朗读,读“自己的”文章,读给自己听,读出自己的情怀,读出自己的心境,这才叫真读书。杨万里在《习斋话语讲义序》中写道:“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
  读顺了,读懂了,这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应该不难,但要把书读出味儿来,还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语气和动作。朱自清就提出要把“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要学会运用抑扬、语调、节奏、音色等朗读技巧,读起来才有味道,你可以把朗读技巧化作符号进行标注。这里就以古诗的朗读为例子,如读《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第七册),“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要读出节奏的缓急(“——”表示语调拉长,“,”表示停顿),语调应是缓缓的、轻柔而明快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是劝酒词,包含着满怀的体贴,殷勤的祝愿,依依的惜别,要读出凝重、悲伤而又深情的语气,适当加上举杯饮酒的动作。这种语气的变化和动作的添加会帮助你读出节奏感、语韵感和情韵感,使朗读有了韵味,增添了一些情趣。
  二、情境和想象。要善于自我创设朗读情境,比如说配乐朗读,由于音乐能激发人的情感,不同的旋律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不同的情境,把朗读和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会有情景交融、味随声出的效果。如读老舍的《草原》(人教版第十册)时,以一曲优美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曲子融入其中,会让你感受到蒙古大草原的大、绿、美,激发出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音乐的渲染会使得你感到文章有味儿,让你读对文味。
  要善于想象,读与忆结合。可以是再现情景的忆读,有如“过电影”,让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一边想一边读,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味,如听其声,读出形象,读出思想感情,也就读出了味道。效果更好的是结合个人阅读感受和生活经验的忆读,如读《理想的风筝》(人教版第十册),此时的“忆”,不只是文中情景的再现,还和自身放风筝的生活体验相链接了,融情入景,使情景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自己;此时的“读”,是夹杂着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读,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读者内心体验产生的共鸣,那是充满个性的、有味儿的朗读。
  三、吟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自己念书,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诵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文中的“先生”便是在吟诵,他玩味其中,读出味儿了。同学们也要学会吟诵,特别是佳句名段、经典篇章,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反复咀嚼语言之美,反复体味其中的感情,吟诵会让你感觉就像嚼地瓜干一样,能嚼出味道来。
  四、角色演读。角色演读比独自一个人朗读更能激发读的热情,更能引起情感共鸣,如《灰雀》(人教版第五册):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儿,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看着小男孩儿,着急、和蔼)
  小男孩儿说:“没……没看见。”(眼神游离,紧张有些慌乱、吞吞吐吐)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惋惜、担心,摇头)
  小男孩儿看到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肯定,下决心)
  列宁问:“会飞回来?”(怀疑、惊喜)
  “一定会飞回来!”小男孩儿坚定地说。(十分肯定,满有把握)
  一人扮“列宁”,另一人扮“小男孩儿”,进行角色演读,把自己与文中形象融为一体,不仅感动了自己,感染了别人,还增添了情趣,交流了情感,读起来将更入情入味。
  同学们要记住,真正的朗读就是要把书读出味儿来,读出味儿其实不会很难:在你感觉到朗读有意思的时候,你已经读出了趣味;在你感觉到自己能把文字变成轻重缓急的声音了,把文字读在脸上了,你就读出了意味,读出了韵味;当你觉得是在读自己的书,仿佛自己就在书里的时候,你读出的就是最美的味儿——那是自己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