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作者:吴明发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探索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讲究些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我们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主持人:小博士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同学们便可以发现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
  
  一、字斟句酌,欣赏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如《第一场雪》中景物描写是重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阅读时,我们可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细细揣摩,就不难体会到:作者运用了这些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条、松柏不同的形态美,十分准确、形象。描写雪后的景色部分,作者更是调动了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精心锤炼出多个准确的动词,把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令人产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精彩,脍炙人口。学习时想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俱生。这就体味到了语句的优美,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二、熟读成诵,感受情感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读者深入品味作品。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朗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常言道:熟能生巧。在反复朗读中,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升降的音调节律,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轨迹直接诉诸读者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所以能激荡人心,令人动容,直至读者鉴赏活动的全面展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品味诵读这些文学作品既可以使我们体验美感,又能引导我们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作品的艺术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我们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三、展开想象,获得意蕴美
  
  意境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此时想要表达的情感、愿望。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言已尽而意未尽,常常留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特别是古诗的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学习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静”的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来体会诗人在语言文字以外的丰富含义,体会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使诗的内容得以拓宽,从而更彻底地理解了古诗,有助于同学们记忆、背诵。如《江雪》一诗,全文刻画了老渔翁在漫天飞雪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根据诗的大意闭上眼睛想象意境,通过想象,高高的群山,长长的小路,无边的江水就在我们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漫天飞雪的江面”“渔人孤舟独钓”的情景也就深深地印在我们脑中,个中情味,就会越来越浓,从而获得丰富的意蕴美。
  
  四、推敲剖析,感悟人格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非常平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同学们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这些美的人格形象,感悟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心灵变得高尚起来,变得有理想,有追求。如《丰碑》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含意深刻,我们可在结合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从中体会军需处长是因穿得少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的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这就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形象美、舍己为人的精神美。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抓住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我是不能离开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到:虽然两句意思相同,但前句语气更为强烈,更能体现李大钊同志坚守工作岗位的态度和认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