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兔死狐悲”的奥秘

作者:祝新福




  动物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故事讲也讲不完。狡猾的狐狸其实很讲感情;小鸟和鱼也会冬眠,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大自然总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知识,就像一本神奇的大书一样。小朋友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小好奇)
  “兔死狐悲”源于一则历史故事:公元1218年,杨妙真、李全领导的起义军驻扎在楚州一带抗金。公元1227年,他们被南下的金兵包围。战斗失败后便投降金兵。这一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兵攻打楚州,李全处境十分危急。杨妙真只得派人对夏全说:“夏将军不也是从山东率众起义的吗?可现在您却带兵来攻打我们。狐狸和兔子是同类,如果兔子死了,那么狐狸就会悲伤哭泣。希望我们之间不要互相残杀。”后来,人们就用“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严格说来,狐狸和兔子并非同类,狐狸是肉食动物,而兔子则是草食动物,兔子死了狐狸是不会悲伤的。不过,倘若用“兔死狐悲”说明动物之间也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那可是有道理的。
  动物世界里,狐狸的机灵狡猾是出了名的,它的情绪变化当然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资料记载,有一年的冬天,河北有个猎人进山捕杀了一只红狐狸,随后将红狐狸的皮带回家,晾在小楼阳台的竹竿上。当天晚上,几百只狐狸围住了村口,虎视眈眈地望着小楼和那张红狐皮。猎人见状,急忙将红狐皮扔进了狐群。黑压压的狐狸默默地围着那张狐皮,没有一只随便走动,也没有一只发出声音,就像一个庄严肃穆的葬礼。不一会儿,一只大狐狸慢慢地走到圆圈中间,围着狐皮转了一圈,接着红色、黄色、花色的狐狸“代表”也一个接一个地向狐皮告别。随后,几百只狐狸一起低下头,静静地站了两三分钟。最后,一只红狐狸叼起那张狐皮,在狐群的簇拥下离开了村口。
  其实,不光是狐狸,其他动物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映。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要是把长尾山雀捉来单个喂养,那么它很快就会消瘦,最后在忧郁中死去;可如果把一群长尾山雀放在一起饲养,它们就会欢快许多。同样,水缸中孤独的鲱鱼会因悲伤而死,它并不是在怀念蔚蓝色的大海,而是在思念自己的同类。据昆虫学家的观察研究,在蜜蜂和蚂蚁群中,最少应该有25个成员,一旦少于这个数量,它们就会悲痛欲绝。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蜜蜂、蚂蚁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也害怕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