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作者:佚 名




  人是从哪里来的?世界上的动物为什么多种多样?每个小孩子都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大人们都不愿意回答,还叫我们不要乱问。难道这些问题真的没有答案吗?当然不是。其实一百多年前的达尔文就已经靠自己的努力提出了科学的解释:人是从猿进化来的,世界上的其他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是进化的结果。但是达尔文又是怎么发现这个答案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77年前的伦敦去看看吧。
  (小好奇)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个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树皮下,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个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
  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名为“达尔文”。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于是16岁时达尔文便被父亲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尊贵的牧师”。
  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上。热衷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舰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舰长吃了一惊,急忙说道:“这山又高又长,您怎么走得过去?”“我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达尔文坚定地说道。舰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了安全起见,又派了向导和骡马一同前往。
  当他们攀登到海拔四千多米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他激动地说道:“看来,这条高大的山脉地带,在亿万年前,原来是一片大海洋啊!”
  达尔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带领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达尔文忽觉心胸开朗了许多。他俯瞰山下,突然发现山脉的两边,植物的种类并不相同。再仔细一看,即使同一种类,样子也相差很远。它们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差别呢?
  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二十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解释了人类的起源问题。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