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姓名的故事

作者:佚 名




  偶然发现了一篇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写过的短文,很有感触:
  我们班有两个重名的王晶。一个王晶的个儿比较高,体育比较好,另一个王晶的个儿比较矮,学习非常不错。于是老师说:“今后为了区分,咱们把个儿高的王晶叫‘大王晶’,把个儿矮的王晶叫‘小王晶’,怎么样?”同学们一致举手赞成。
  到五年级了,两个王晶的高矮发生了变化。小王晶好像吃了助长剂似的,身高猛增,座位已经挪到了最后一排。而大王晶不知是怎么回事,身高增长速度很慢,跟小王晶一比,差了将近半个头。
  换班主任后,新老师因为王晶高矮的变化,常常叫错,因此对大家说:“大小王晶的高矮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后我们干脆把她们的‘大’‘小’交换一下吧!”同学们一致举手赞成。可谁知这一改却让不了解“新情况”的其他老师闹出了不少笑话。体育课上,老师想让体育好的王晶到前面做示范,于是叫大王晶到前面去,没想到大王晶是学习好的王晶,连一个仰卧起坐都起不来。老师给学习成绩在年级前五十名的同学发鼓励奖,其中包括学习好的王晶,但老师竟然说:“小王晶上台领奖!”其实,现在的小王晶数学险些不及格……
  今天我们已经升中学了,小学的同学各奔东西,不知我们班的两个“王晶”还在不在一个班?
  文章读完了,我却久久捧着文章,陷入了沉思——
  始终觉得孩子在自己面前小,小得似乎没有思想,其实呢?他们已经慢慢长成了大人!就在老师没有注意的时候,就在老师觉得他们永远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整 体 评 析
  
  读过许多写老师发现学生成长的文章,但觉得本文的确有特色。
  文章的灵魂是具体。一篇文章,并非是一番说教。一篇文章,应该用形象的文字组合起来,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即便是极富理性的议论式的文章,同样,也有自己特别的形象。
  本文的形象确实别出心裁,自成一格。作者借助老师的一个偶然发现,继而把所发现的文章全文录入,而后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一具体表现文意的方式,应该属于一种全新的创造,值得称道。
  
  【细细品味】
  
  引领全文的句子,缺之不可。
  一个改变误会的方法,怎么才能把它写得具体?作者在这里用得巧妙!
  转折,是所有故事之中必备的一个要素。
  新老师,老学生,一切顺理成章;然而,再次交换的方法却再次引出了麻烦……或许,我们的成长,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循环之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