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超然台记

作者: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摘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文学常识积累】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阅读提示】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苏轼修复了密州的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记述了他到密州后的生活情况,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以及淡泊的生活态度。
  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婉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叙事清晰,写景生动,议论纵横,推理严密,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风格。
  【知识考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
  B.岁比不登岁:年成
  C.稍葺而新之葺:修理
  D.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适:恰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B.①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台高而安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
  D.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议论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紧扣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B.第二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住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段先叙由杭州到密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其中的“相与登览,放意肆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A(“苟”在文中是“如果”的意思。)
  2.D(A项①中“以”是连词,相当于“因为”;②中“以”为动词,相当于“认为”。B项①中“之”是助词;②中“之”为代词。C项①中“而”, 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②中“而”为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D项两句中“因”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
  3.B(“反复”是动词,可译为“反复不定”,现在的词性是副词。)
  4.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的说法有误,全文前半只有议论而无记叙。)
  5.略。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辨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是非常可悲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水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是马耳山、常山,它们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庐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供稿/安徽歙县二中程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