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我们缺的是什么

作者:汤吉夫




  【老汤档案】
  思想家、小说家和教育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记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这两年,天津的变化,有目共睹。轻轨、地铁、快速路、立交桥、修造海河、保护环境,让人初步领略了一个大都会现代化进程的新鲜滋味。
  我家住在水上公园附近。以水上公园周围的情况论,路宽了,楼美了,车畅了,透过白色的护栏的缝隙,还可以看见水上公园的万顷碧波,风景和道路一体,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欢快起来了。
  也许,这就是现代化的一个记录、一种征兆吧。
  当我漫步在林阴与草地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自豪地遥想着未来的时候,一台拖拉机载着小山一样的废品,轰轰隆隆从我身边驶过,接着一辆“柴油机上绑了四个轱辘”式的自造车,也砰砰砰地开过去,一下子把我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的情境里。毕竟,我们的现代化,还是“初级阶段”啊。
  街上漂亮的街灯,不知被谁敲碎了大半,米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墙壁被“办证”的人,野蛮地涂抹得同小花脸一样。那些“以造假挑战真实”的“办证者”,胆大妄为,竟然肆无忌惮地把公交车的站牌,糟蹋成他们贩假的广告牌。
  痰、鼻涕、垃圾、牛奶袋、纸盒、各种商品的包装,在街头随处可见。教室里的情形也不例外,下课以后,课桌上总会留下纸屑、包装袋和乱七八糟的果皮。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说中国人“缺乏公德心”,我们曾指责人家是在攻讦咱们。如今,我们仍需要下很大力气建设精神文明。
  还有的人似乎还没有学会走路。街道之上,横冲直撞、跨越护拦、逆行道“驶”者,比比皆是。有些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出门,三五成群,或骑车,或徒步,又多勾肩搭背,连成一排,推土机似的在街上穿过,而从来不想想别人还怎么走路。
  喧闹成了背景。在餐馆、在网吧、在大街上,人们总是大嚷大叫,有时会吓人一跳地爆出不知所以然的欢笑。人人手里都有时尚的手机,随时随地,你都会看到边走路(或骑车、或开车)边打手机的人们,他(她)们的声音响亮,放荡不羁,那自由之状,完全像是在自己的家里。
  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也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嗓门、高谈阔论,成了写在人们脸上的特征。我,一个老人,一个年老的教师,在车上很少能享受到有人让座的幸福;甚至车上全是本校的学生,也形同陌路,他们眼睛会自然地避开,甚至连一丝余光都不肯给你。
  他们也许都是很主张个性的人,但他们不懂,在张扬自我、张扬个性的途中,如何去尊重——起码不妨碍——别人。坦白地说,他们都是些只顾自己的人。
  对街市的印象和人们留给我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恍然想到一个蹩脚的比喻,说是一个人的头已经进了房间,但是庞大的躯体却只能留在房间之外。难道这里说的就是我们吗?
  如果说在物质世界里,我们已经接近了现代化的边缘,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如同那庞大的躯体一样,被留在了现代化房间的外边。
  精神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何时可以开始?强调重视物质现代化的人们,是否应当想一想,在素质低下的背景下,真的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吗?
  两者必须并驾齐驱。物质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甚至没有精神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
  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原载天津《今晚报》200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