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熊熊烈火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咬文嚼字
  
  熊,是一个不寻常的字。有人说它是一个象形字,认为下面的四点就是四只熊掌。其实这个说法错了。汉字中字下带四点的字不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鱼(繁体作“鱼”)、燕、马(繁体作“马”)等,它们下面的四点分别表示鱼的鳍尾、燕子的尾巴和马的四蹄;另一类如“煦、照、煎、熬、煮、熟、热”等字,它们下面的四点都是“火”的异形,表示火在燃烧。而“熊”字下面的四点正是燃烧的火。
  熊字,可与“羔”字和“然”字相比较。三个字里都有一个动物:能、羊、犬。这三个字生动地反映了华夏民族的远古先民的原始生活,也就是说在汉字造字时期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熟食,他们开始吃火烤的熊肉、羊肉和狗肉。我们知道,人类脱离动物界和人类智慧的开发都跟熟食肉类大有关系。最初,原始人跟豺狼虎豹差不多,也吃生肉,抓到动物就活剥生吞,所谓茹毛饮血。这个时期严格说还不能算人。人类先是利用自然界的火,开始吃烤熟的肉,才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用火大概在150万年前。因为有了火,才使远古人从炎热的非洲远迁到温带和寒带地区;因为有了火,才使人开始熟食动物的肉,使大脑容量从“南方古猿”的700毫升发展到1043毫升,渐渐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熊熊烈火创造出人类的进步。也许人类学会熟食是很偶然发生的。突然有一天森林失火,大火把森林里来不及逃命的野兽烧死了。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意外地吃了烧死动物的肉,发现要比活生生吞吃的肉鲜美,于是把天然火保存下来,将捕捉到的动物用火烤了吃。接着,发明了人工取火,熟食的传统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从此,人类飞跃地发展。
  熊字啊,可不能小看,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呢。那么,熊字上边的“能”怎么会是动物界的老前辈“熊”呢?“能”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左下图是一只生活在空旷原野的熊,如果将图竖放,熊的头和尖尖的嘴不很像“能”字左侧上部的“ㄙ”吗?它那肥硕的身躯和退化了的尾巴不就是“月”(即肉字)吗?那笨拙而有力的腿跟“能”字右侧的两个“匕”又多么相像?“能”在原始森林里是十分勇猛强悍的动物,它四肢粗壮,爪长而且锋利。它们主要生活在山林之中,视觉弱,嗅觉强,能爬树,善游泳。熊的食性很杂,凡能果腹的果、贝、昆虫、鱼、鸟、兽都吃。大多数熊在冬天会像冬眠一样大睡一场。熊遇到敌害时,通常自行逃开,避免争斗,但被激怒时会变得很凶猛。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还会游泳和潜水。所以《说文》说:“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 熊确实是很有生存能力的动物。我们在现代汉语里还能体会到对它的估价:能①才干,本事:~力。~耐。才~。②有才干的:~人。~手。贤~。~工巧匠。~者为师。③ 胜任,善于:~够。~柔~刚。力所~及。欲罢不~。~动。④会(表示可能性):小弟弟~走路了。⑤应该:你不~这样说他。⑥能量:电~。热~。⑦和睦:(萧)何素不与曹参相~。
  因为熊的能力特别表现在耐力和耐寒上,故古跟“耐”字通用。这样看来,熊字代表熊熊烈火,能字代表有能耐的熊。那么,“熊”字怎么变成熊的呀?
  熊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下边的“灬”是火的象形,表示燃烧;上边“能”是熊的象形又代表“熊”字的原始读音。“能”古音很复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不同的音,跟印欧语言的曲折变化相似。它的第一个语音是hneng,即熊的本音,现在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里叫熊就发这个音。后来这个音演变为neng。另外它还读nai(耐)、tai(态:繁体作“态”)。随着人类远离原始生活,建立城堡、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熊这种动物越来越看不到也难捕捉,“能”字表示熊的意义渐渐被遗忘,相反表示能力意思的用法多起来,于是这个字就被借用作意义比较抽象的“能”了。当人们需要指称熊的时候,便不再用它的本字“能”,而转用了它的派生字“熊”。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很普遍,叫假借。跟“熊”字成姐妹关系的“然”的演变也很类似。“然”是用火烤狗肉,狗的驯养以及与人关系的改善,烤狗肉的情况少了,这个字渐渐被借来表示对事物的肯定(相当于“是”)。当需要表示烤狗肉或者表示燃烧时就在这个“然”的边上添加“火”,这样产生了一个新字“燃”。熊的身躯比较大,要用大火来烤,所以“熊”保留了大火的意思,跟表示小火和燃烧意义的“燃”相区别。
  “熊”成了动物熊,也就继承了熊的意义,同时并没有把“熊”字原来的意义全部丢弃掉。熊有长而粗的毛,退化的尾,脚掌大。既食肉,也食果实和昆虫。通常笨拙迟钝,但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遇到危险先是回避,只有在惹怒时才产生蛮横的力量等。熊的这些特点,常使人联想到像熊一样的事物或人物。
  熊样——比喻笨拙或怯懦的人。
  熊包——比喻懦弱的人。
  熊脾气——坏脾气。
  熊罴——比喻凶猛的力量或勇士。罴,棕熊。
  熊市——指行情看落、交易不活跃的股票市场。
  特别是“熊掌”这个词,本指熊的脚掌,泛指珍贵的食品。但随着熊远离人类社会生活,它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孟子·告子上》中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中西文化漫谈
  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更加特别的意义,因为熊曾经是我们华夏祖先黄帝部落的图腾。黄帝故而号有熊氏。后人为了纪念黄帝,还为这个“熊”字造了一个异体字,写作“黄”字旁再加“能”。甚至干脆称“黄能”。黄能是极其吉祥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句,意思说鲧和禹都是治水英雄,他父子俩是黄能化生的。《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起先晋侯以为是什么恶鬼,吓出一身冷汗。后来子产告诉他,这是神圣的化身动物,象征着吉祥。晋侯才松了一口气。熊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神圣的动物,其贬义用法是后来形成的。
  熊,是外国人对姚明的昵称。前一阵,NBA明星奥尼尔来作客,有记者采访他,问及对姚明的印象,请他用一种动物来比拟。奥尼尔说:“熊!”记者顿时愕然,问其原因,奥尼尔反回道:“难道姚明不很强壮吗?”记者无言,不过心里不舒服,想我们用“大鲨鱼”形容奥尼尔的威猛,称他的中国之旅为“侠客行”,而他竟然把我们的第一球星比作“狗熊”,真没面子啦!其实这正反映了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熊有着相当敬重的崇拜,欧洲人的祖先尼安特人在图腾柱上挂的是熊的骨头,后来许多渔猎部落举行祭祀仪式时,都祈求祭坛上的熊能获得永生。
  熊的英语是bear,但在古英语里它能用作动词,表示忍受、忍耐意思。古英国人为何把熊跟忍联系在一起呢?难道他们也知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道理?在古汉语里,熊本作“能”,就有能耐、忍耐的意思。古史云:“观乎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已矣。”从某种意义讲,一个大写的Bear正是我们内心的良师,它教给我们怎样孤军奋战,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时,寻找我们自身的丰富多彩。我们在寒冬季节归隐起来,耐心等待,冷静思索,并保持高度警惕,直到我们重生的机会来临。通过这种重生,我们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起点……
  熊,这个动物词语在英汉古语中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动物词在不同语言中的褒贬又往往截然不同。如动物dog(狗)在英美国家,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a gay dog(快活的人);但在中国则大相径庭。bear(熊)在英语中指踏实的人,也指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熊的形象是“行为缓慢”,具有“呆傻”之态,因而常有“熊样”之说。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把西方股市中的buluffe(野牛)翻译后引进中国,称为“牛市”,转而又借以另造了“熊市”,用“熊”跟“牛”相对,来比喻不景气。看来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交谈时,由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即使语言本身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使听者发笑,乃至捧腹;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对语言含义的误读,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往往无动于衷,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这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关于熊,在北极圈寒带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每到冬夜最难熬的时候人们就讲起它。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孤独老妇,由于无法打猎和捕鱼,她不得不靠村民接济度日。一天早晨,老妇听到一声婴儿似的哭叫,她出门看见雪地里有一个毛绒绒的东西,那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北极熊。熊崽儿无助的样子打动了老人孤独的心,她没有去想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顾这只小熊,只是把它抱进屋,拿出了自己省下的食物,小熊贪婪地吃着,然后打了个哈欠,睡着了。老妇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似的照看着小熊,偶尔靠村民的施舍勉强与熊崽儿饱餐几天。不过大多数时间里,她跟村民都得挨饿。
  熊崽儿渐渐长大,成了一个精明的猎手。年轻力壮的熊不只是抓些鱼,有时也能捕获几头小海豹。现在大家有了足够的食物。每个人都称赞它是头了不起的熊。“我的孩子”老妇总是骄傲地说。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忽然间气候骤然变劣,暴风雪一连几个星期横扫整个村庄,再也找不到任何食物。这时一个村民对大家说:“既然我们这儿没有食物,为什么大家还要挨饿呢,老妇的熊够我们吃上几天的。”其他的人一言不发,但他们挖开了齐肩深的雪,来到老妇的房前。他们看见老妇正伤心地哭着。她不愿离开她的熊。 村民们已无话可说,慢慢地走回家。风雪越刮越大,饥饿的村子正陷入绝境。
  然而有一天风向转变了,那头熊回来了,大家都盯着它,没人说话。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妇已无力呼叫她的熊,只能勉强冲它咧嘴一笑。熊仍然站在那儿没动,只是一次次抬起头。“它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村民说。“我想它在叫我们跟它走。”另一个村民说,“它好像在指着什么地方。”熊转身走开,后面紧紧跟着村民们。它领着他们爬过冰山,避开又深又宽的冰缝。最后它停了下来。在它前面100米的地方有一堆深色的东西躺在一大块冰上几乎一动不动。村民们走上前。看见一头受伤的巨大的雄海豹。这头海豹比他们中的任何人所见过的都要大。这样,村民们总算有了足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欢快的人们带着食物回到了村子。那头熊受到了特别的欢迎。“它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人们都这么说,“它为我们战斗!帮助我们找到了食物呀。”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老妇等着熊走过来把头靠在她的手上,然后拍了拍它毛绒绒的脑袋,轻声地唤着:“我的孩子。”
  熊从此成了爱斯基摩人的朋友。
  熊以其可爱的形象,表示的假借义通行于汉语,但其本义依然在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