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全金属的外壳

作者:李晓雯




  这是一个向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致敬的题目,在他的《全金属外壳》中,控诉了成年对人性的压迫、扭曲和奴役。而身处现代社会的人类同样也在经历这样的困境。
  ——题记
  
  与其他所有的文明一样,现代文明基于人类创造并实现自我的渴望。它是人类意志的延伸,流传并延续一种文化的生存。
  毫无疑问,现代文明是一座人类有史以来建造得最辉煌夺目的殿堂。它以无与伦比的气势向整个世界昭示人类无可比拟的力量。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人类可以这样骄傲地生存,无所畏惧。
  现代科技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和世界一同起舞;键盘一敲,我们就可以让世界跟我们一同旋转。我们以为我们战胜了距离。
  但最后,我们却悲哀地发现,科技让我们彼此靠近,却又把我们分割在两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我们可以触摸到屏幕上对方的图像,可我们却无法感受彼此跳动的心,无法感觉到我们心中的爱。
  现代科技延长了人类的生命,治愈了我们的伤痛。我们以为我们战胜了时间。
  但岁月依然毫不留情地在人的脸上刻下沟壑,在人的心中刻下伤痕。科技给予了我们新的生命,却没有赋予它新的意义;科技缝合了我们的伤口,而我们的心却依然疲惫、痛苦。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却又没有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去向何方。
  现代科技让人类发现了自身的秘密,我们以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凭借人的力量,创造出神赋予世界的生命的奇迹。
  但冰冷的手术刀永远无法解剖人类跳动的灵魂;冰冷的数字公式,永远无法解析人类存在的情感。我们以为我们比以前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但实际上我们早已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已经变得远离大地,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单独创造一个世界。而人类将最终发现,我们的根深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地。离开了它,人类永远只能是无边宇宙中孤独的旅人。
  人的高贵,已经迷失在了这冰冷的机械世界里。人只是一架机器,一架与庞大的社会机器对接的小机器。而科技的缺陷也正是人类的缺陷。
  人类从未通过现代科技寻找到自己,而我们如果想要真正找到我们自己,必须从灵魂的深处叩问我们自己,问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是谁!
  或许正如大卫·柯南柏格所说的:“科技只是人类身体的延续,它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
  当我们走在路上,当我们抬头环顾四周,那些高大的静默着矗立的钢筋水泥的高楼就如同我们被封闭的孤独的心。阳光并不能够温暖这片被钢化玻璃包裹的森林,也无法温暖我们早已干涸的心灵。
  我们在彼此之间筑起高墙,用钢筋加固它,用石块砌高它,用钉条封实它。
  有个性的人已不复存在了,因为个性已经丧失了,因为人是孤独的,人人都同样孤独,无权要求个人的孤独,这是一个孤独的群体。
  我们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不堪。我们用金属制造一个躯壳,用它来包裹我们,因为我们的心早已无法再承受生命的重负。人类正在被自己所奴役,我们自己制造钢壳囚禁我们自己。
  我们从出生到死去都带着这层全金属外壳,因为离开了它,我们已经无法再生存。科技保护我们,同时也奴役我们。总有一天,这层全金属外壳也将会成为我们的坟墓,伴随我们,进入地狱或天堂。我们永远也无法脱去这层全金属外壳!
  (指导教师 林春源)
  
  总 评
  “做个有思想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
  文章要告诉人们的是:人类正在被自己所奴役,现代文明对人性造成一种压迫和扭曲。我们自己制造的钢壳正在囚禁我们自己,那些高大的静默着的矗立的钢筋水泥正在封闭我们孤独的心。那灿烂的阳光并不能够温暖这片被钢化玻璃包裹的森林,也无法温暖我们早已干涸的冰封的心灵。
  文章以现代文明的成就昭示人类的幸运,人类的骄傲,人类的无可比拟的力量导入,引出文明背后出现的弊端——心灵沟通的缺失,心灵距离的拉大,疲惫、痛苦、困惑、迷惘,冰冷、浮躁、孤独、寂寞。这是可悲的现实。文章提醒人们,要从迷失中真正找到我们自己,找到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必须叩问我们的灵魂深处。
  读完本文,有压抑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一些偏激思想,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一种忧患意识。
  (点评教师 林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