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栽一片思想的绿色

作者:何宝民




  一
  
  编选“学者散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者散文”怎么界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在学界却众说纷纭,并未取得共识。
  我从作者及作品形态的结合上,将入选学者的标准定为:学有专攻,在相应的学术专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在散文写作中又有一定的成就。以人文科学为主,也包括自然科学学者。至于“散文”的内涵,我也取较为宽泛意义上的理解,即包括通常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及随笔、杂文、书评书话等散文体式。
  学者散文家梁锡华在《学者的散文》一文中说:“散文作品即使不出自学者之手,但造诣相当而且特色大致相同的,也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有些人虽身为学者,但文字技巧拙劣(文理不通或文采全无),他们的散文也不算是这里所称的‘学者的散文’。”我的选择标准与梁先生的主张相近。这样的选本也比较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
  
  有论者在谈及“学者散文”时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余秋雨在《收获》上开辟‘文化苦旅’专栏,这似乎是一个标志。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撰写一些关于学问人生、自然人文、世道人心的感悟和记叙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被冠以‘学者散文’的称谓。”
  这是一种不确当的表述。这一判断也不符合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的史实。实际上,当五四文化革命开始突破古文规范、白话语体创立、现代散文诞生之时,学者散文就已经出现。20世纪30年代,学者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49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陆的学者散文沉沦异化,至“文革”时更是一派荒芜。而在香港、澳门,尤其是海峡彼岸的台湾,却兴起了散文热潮,学者散文名家辈出,风云际会。1977年,结束了十年浩劫的一场恶梦,学者散文在大陆得到复苏。老一代的学者经过几十年“炼狱”的磨炼,阅历学养积累丰厚,学术智慧化为笔底波澜。中、青年学者以锐气、学识和才情,给学者散文注入了新鲜的创造活力。大陆的学者散文与台、港、澳的得到沟通与整合,进而波起浪涌,蔚为大观。
  这只是对学者散文发展的一个极为简单的勾勒。而“学者散文”这一概念最迟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著名学者散文家余光中先生。
  因此,这套书编选的时限上起1918年,下迄2003年书目最后确定之日。
  
  三
  
  作家柯灵说,散文寸牍片纸,却足以熔铸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性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学者散文,更有着令人心仪的风采。
  编选者对记叙文史掌故、人生体验,尤其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散文,自然要选,因为“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余光中语)。而对追求个性自由、提倡民主科学、重视文化批判、充溢现代理性精神的佳作更为重视。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散文应是思想者的散文。集中收入不少这样内容的篇章,这里有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有对历史的解剖与批判,有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有对灵魂的鞭挞和拷问。正是不断的追问、质询、反思,才促进了一个民族思想的更新,精神的提升。
  今天,当商业文化全面繁荣、精英文化贬值、闲适成为时髦、历史成为戏说的时候,我们多么需要精神的浩然正气和成熟文化的从容!纯情的眷恋,理想的救赎,促使编者执意栽一片思想的绿色。这,就是这套学者散文编选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