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阅读改变命运

作者:蔡 诚




  一直很喜欢肖复兴的散文,也收藏了他的几本散文集子。他的散文,在平淡、自由而又节制的叙事中,散发着一种毫不媚俗的真诚、善良和爱,有如在和一个朋友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聊天。能写出这样的散文,它的作者也一定充满着智慧、仁爱和博大的胸怀。这样的文字读得多了,就产生出想走近肖复兴,走进他精神深处的念头。
  一次偶然,从朋友处得到了他的电话,就试着打了过去。对于我的贸然来电,肖复兴没有拒之千里之外的冷淡,而是很友善地同意接受我的采访。
  
  杂志相伴的童年
  
  肖复兴1947年出生在北京。童年是在北京靠近前门一个叫做粤东会馆的大院里度过的,那个院子很大,里外有三层套院,每个院都有围墙相拥,自成一统。住在这座院里的许多人,都不是一般的等闲之辈,因为都有一些文化,又做着和文化相关的工作,所以心气甚高,颇想有一番作为。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肖复兴耳闻目染,从小也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还没有上学时,他的一位邻居的孩子,因为爸爸是工程师,家里有一台录音机。录音机在那时是神奇的玩意儿,肖复兴趴在旁边,一边听他们自己朗诵小说《林海雪原》里的片段,一边自己录音玩。文学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他的身边。
  肖复兴最初的阅读是从杂志开始的。上个世纪50年代,肖复兴家里穷,生活过得很拮据,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工资不高的税务局的职员,但还是从肖复兴刚刚懂事时起,就坚持给儿子买书看,主要是买那些价格相对便宜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杂志。肖复兴记得很清楚,父亲为他买的第一本杂志是上海出的《小朋友》,几分钱一本,杂志里面的文字和图画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杂志从此成了肖复兴最亲密的朋友。
  《小朋友》一直陪伴肖复兴上完了小学三年级。之后,父亲为他改买了《儿童时代》。小学毕业后,父亲干脆带他去邮局让他自己选杂志。在眼花缭乱的杂志目录中,肖复兴选中了《少年文艺》,以后他上了中学自己又选中了《儿童文学》。
  从《小朋友》到《儿童时代》再到《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肖复兴在杂志的带领下,由浅入深地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是杂志完成了肖复兴的文学启蒙。
  
  读书从抄书开始
  
  少年之后的肖复兴,阅读兴趣慢慢地从杂志转移到图书上来了。肖复兴是从先前那些杂志中介绍的,给他留下强烈印象的书开始进入到图书的。杂志是肖复兴阅读中外名著的领路人。
  中学时代,肖复兴上的是百年老字号北京“汇文中学”。可偏偏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的往事,肖复兴说记得最深刻的还是读书。那时候,学校的图书馆上锁了,不开放,想书心切的他只有和管理图书馆的老师联系,管理图书馆的老师看肖复兴是一个爱书人,就总是偷偷地让肖复兴去借书看。
  青少年时期的肖复兴最早接触、也最喜爱的书籍是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还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等中国古典文学。正是从这些作品中, 肖复兴学会了大作家那种纯朴而诗意的语言,那孩子的视角与心地,那真挚的爱心和童心,那热情的想象与气蕴。
  可这些好书不是自己的,看了几天就得还给老师。为了永远记住那些优美的文字,肖复兴想出了一个办法——抄书。这是肖复兴摸索出的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于是,他挑灯夜战,用课外时间,整本整本地抄录了冰心的《往事》,泰戈尔的《飞鸟集》等中外文学名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读书要做笔记,经过自己的手,才能把读到的东西记住并消化、吸收进自己的体内成为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抄书对于我的影响是终生的,特别是在青春期奠定了我人生的底色。” 肖复兴如是说。
  
  边“喂猪”边苦读的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是肖复兴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
  肖复兴的“北大荒”岁月,是从1968年开始的,做的是一个“猪倌儿”。
  “在塞外的日子,虽然说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却因为有书可读,也就变得充满了温馨的回忆!”说到这儿,肖复兴来了怀旧的情绪。
  “北大荒”的冬天特别冷,一走出门,冰天雪地的,谁都会打几个寒战。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更是匮乏。肖复兴和其他的知青们一样,虽然过着极其苦涩的生活,但因为下放前带来的一些书籍,使得他的精神并不孤寂,相反还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写作。
  可自己带来的书不多,用不了多久就读完了。求知欲极强的肖复兴就到处打听有关图书的信息。一天晚上他听同学说,生产队兽医站有位曹师傅有许多藏书。这个消息让肖复兴很兴奋,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冒着纷飞的大雪去找曹师傅。
  “我是穿着有补丁的棉袄,冒着大雪赶了二十多里路,才找到曹师傅的,他很感动,就让我列了想看的书的书名,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真的会有这么多的好书吗?但我还是抱着一份希望,列了个书单,没想到过了几天,曹师傅就托人带话让我去拿书了。我很激动。曹师傅是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复员军人,他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些书的。从此我对曹师傅肃然起敬。”现在回忆起来,肖复兴还充满了对曹师傅的感激之情。
  肖复兴喂了一年多猪后,正赶上村里小学缺老师,于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被安排到小学教书,后来农场宣传队又把他调过去为宣传队写节目,一写又是一年多。历史到了1974年,肖复兴的知青生活终于宣告结束——他从此离开了“北大荒”,回到了梦想中的家乡北京。
  因为勤奋地读书、写作,肖复兴的人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读书是一生的事情
  
  在肖复兴家,我看到了他丰富的藏书。书、杂志和报纸几乎要把他家给包围了。肖复兴告诉我在这些藏书中,有许多是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和他朝夕相处,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肖复兴认为读书是一生的事情,青少年更应该多读书,他建议青少年可以“三不读”:太老的不读,太长的不读,太时髦的不读。
  在读书之外,音乐、绘画是肖复兴的挚爱。但还是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最多。
  对于读书,肖复兴有独特的看法:“我宁愿把别人喝酒、抽烟、搓麻将的钱节省下来,来买这一堆又一堆既不解馋又不顶饿的书,虽然读书不是去游览胜地,但它同样可以满足我观光的欲望;虽然读书不是逛超级市场,但它也可以满足我物欲的追求。现实中,许多人讲究的是既得利益,追求的是及时行乐,于是书在他们心目中自然不如花样翻新的时装、钻戒、脚链和化妆品,甚至于一只猪蹄儿、一盘凤爪值钱,而成为包装食品或上厕所所用的纸。因此,藏书在他们心目中,更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装饰,书架当然要变成多宝格,宁可摆满酒瓶、药瓶、化妆瓶,也不会摆上几本有价值、有用处的书。”
  肖复兴的人生经历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中,肖复兴如果不坚持阅读,不坚持梦想,那么今天他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呢?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要放弃,时刻为未来准备着,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人生才会辉煌。是的,坚持不辍会改变我们所有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