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生活

作者:王典馥




  创意话题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如同一片神奇的大海——侧听,骇浪惊涛;正视,浪静风平。有人说:生活仿佛一座多彩的舞台——悲剧,再现凄苦人生;喜剧,演绎幸福年华。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面锃亮的镜子——对凶恶者,它反映其狰狞嘴脸;对善良者,它正照其美丽容颜……
  细读以上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1.文意自定。2.文体自选。3.文题自拟。
  
  教师点拨
  
  如果考生平时就真正做到了细心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舞台,那么“生活”这个话题就并非属于旧题新作了。材料中的“大海”“舞台”“镜子”等比喻性词语,引领考生运用或“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等技巧,从生活的范围、内容、本质诸方面,用真心去再现和认识生活;用挚情去表现和吟咏生活;用哲理去创造和感悟生活,以实现高考话题作文在“创新表达”实践中所达到的成功境界。
  下面,就“生活”这个话题,阐释其“创新表达”的三种境界。
  
  一、净化心灵的雅正之境
  所谓雅正之境,即作文中洋溢着高雅的格调,充盈着积极的思想,表现出昂扬的精神。实现“创新表达”中的雅正之境,有两种途径:一是采用直抒胸臆法。通过抒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对人生意义的尊重,来表达生活的态度,揭示生活的底蕴。二是形象感染法。那些充满正气,富有昂扬精神的典型人物,可以尽情描摹笔端;那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动人故事,可以娓娓道来。有了如此雅正的感天动地之情,怎么会不打动读者,感化他人?
  
  二、启迪心智的哲思之境
  一篇成功之作,往往蕴藉着作者成熟的生活思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它表现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升华出一种精神,显示着一种理智,它是考生思想深度的体现。怎样建造启人心智的哲思之境呢?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即立意要深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从哲理上表现生活的深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从哲理上感悟生活的高度。凡与生活有关的人、事、物、景皆可入文,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文中强化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致力于对生活真谛的感悟。其次,表达要有创意。如使用反弹琵琶之法,表现“生活,并非一面锃亮的镜子”这个主旨;用层层对比之法,揭示无论“凄苦人生”,还是“幸福年华”,都是生活的主旋律等等。总之,写作中要着力表现以阔达胸襟面对种种磨难,以忧患意识珍惜花红柳绿,享受人生春光。
  
  三、动人心魄的浪漫之境
  浪漫之境,它是以或造境大胆,或想象丰富,或构思新奇,或手法诡谲为显著特征。考场上,要注意在文中表现:或有瑰丽多姿的色彩之美,或有诗情画意的情调之美,或有行云流水的语言之美,或有睿智幽默的风格之美。如写表现乡情主题的生活故事,可以《月是故乡明》为题,蘸着浓浓的乡情,大胆想象,形象描摹穿过千年的白霜与夜晚的多种“月”的意境,吟唱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心灵之歌。语言上,要尽力做到铺陈赋写,如行云流水;写事议理,似气贯长虹,洋溢着一种想象之美、意蕴之美、豪气之美、柔情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十分重视“发展等级”涉及的“创新表达”这一亮点。因此,在平时的话题作文演练中,考生就必须高度自觉地在“入格”训练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上等次的“入境”训练,从而使自己的高考作文更具神韵,富有特色。
  
  创意展示台
  仰观人间四月天
  
  唐岚
  林徽因有一首诗,叫《人间四月天》,她认为四月是一年中最舒馨的月份。那时的草儿最绿,花儿最红,阳光慵懒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柔柔的,薄薄的;偶尔一阵风吹来,不禁打个寒噤,用中指将遮住眼睛的碎发拨到耳后。
  诚然,四月是清秀的。所以,我想用它来比喻我们的金色年华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虽然,在这段金色年华里也偶会遭遇苦涩,偶会充满困惑,但更多的是,我们有同四月一样的飘逸,有比四月更高的热情。我们都会在各自的生活中创造——创造属于我们的图腾。
  我们拥有四月最彻底的伤怀——
  “天空依然阴暗,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成全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这首《白桦林》是校园里同学们颇为青睐的一首歌。爱它,是因为它那诗一般的歌词,发散我们蓬勃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没有雪的白桦林中,安静地聆听着空灵的萨克斯风。每当听到别人唱起这首歌,我就知道他是用心去唱的;我甚至能够听到他的心泉汩汩流淌的声音,尽管泉水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但都会经过同一个原点,即用自己所悟的青春来诠释浪漫,用狂热去珍视平凡。我们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让自己仅有的懵懂再一次感动。
  我们深藏着四月的揪心——
  四月的雨纷纷扬扬,颇有杜牧诗中的“欲断魂”的感觉,不免让人生出一丝感伤。纵是少年轻狂,也会有悲切的凝重。无数次的,你低下头坚定地拭干滑落的泪珠;无数次的,你背过身去默念“都会过去的”;无数次的,你把自己掩埋在黑夜深处抽泣。
  我们都是普通的孩子,有时却要洞察一些超越自己年龄的深邃。其实,细细想来,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是希望在迷茫时能有一颗火种,无奈时有一只救助的手臂,风雨中能得到一丝温存,微笑时能有人来真诚欣赏。这时,摊开手心,你会发现蒸腾的绛紫色的幸福。
  我们更有上天赋予的比四月更高的热忱——
  是的,不管哪一代的人看到我们,他们的眼里总会有藏不住的歆羡。孩子仰视我们,似乎在看明天的自己;大人俯视我们,似乎在重温昨天的影子。我们有耗不完的热情,我们正在用最最high的活力打造向往的极限。抑或有人会说我们稚气未脱,抑或有人会说我们涉世未深,可是,我要说:这,才是我们的本质,才是我们值得炫耀的资本;这,也才是我们难能可贵的生活。正由于稚气未脱,我们才会有潜意识的冲动,可以为了攻克一道物理题熬个通宵;我们才会有不妥协的欲望,可以为了一个极限把拳头握得“咯咯”作响。正由于涉世未深,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而不必担心尔虞我诈;我们才可以天马行空地议论雅典娜,然后,再仰天大笑。
  如今,我们享受四月带来的气息,感受四月在心中烙下的印记。忽然想起白乐天的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在花季雨季中生活,我们仰观人间四月的晴天——我们不为“人间芳菲尽”而发愁,而为“心中春花始盛开”欣幸……
  四月,“谷粒刚刚发芽——看起来那么娇嫩,那么脆弱——它会穿过黑土,穿过石块”。
  【点评】本文以诗化的物象为描述中心,巧妙地将大自然发展的时间与人心灵世界的空间糅合在一起,抒写了灵动的生活感受。先言“伤怀”,继说“揪心”,再转写“热忱”,卒章显明“欣幸”,层层推进。小作者在文中尽情地展时空之膨胀,示思想之升腾,抒写空灵情怀,表达飘逸向往;意蕴丰醇,语言斑斓,如同青春少女的一首清纯欢歌。
  
  我不要翅膀
  
  代邱南
  “翅膀”是如此美丽、如此奇妙的一个词。它带动了飞翔者的整个身躯,拥有了它,就好像拥有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偶尔托腮与鸟儿会心交谈时,才发觉这种想法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鸟儿说:“不要以为我们拥有了翅膀就拥有了满足,因为我们要时刻警惕着突如其来的一枝箭!家,安宁,那是多么神奇而又陌生的字眼啊!如果能去掉自己的翅膀,那该多好!”
  我震惊了!它——不要翅膀!而人类却是求而不得。我听到鸟儿的翅膀扑打空气的干涩的声音,顿时感到了飞翔的艰难。我突然懂得:各种动植物的生命都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本能,既然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何还要去向往别的生命体所占有的空间呢?
  知足于自己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种生命、每一种生活都会有自己的路。而人类对此却一无所知,仍在盲目崇拜、狂热追求那虚幻的“翅膀”。弥漫在这样一个生命群体思想上空的迷迷云雾是惊奇,是艳羡,是焦虑,是恼怒,是欢呼,是狂喜,是痛苦,是麻木……人们没有来得及扪心深思的时候,“翅膀”已经扑打着说明——它不是你的翅膀!
  于是,我大声地呼喊:“我不要‘翅膀’!”我亦暂时可以忘却自身的种种,平卧在心的草坪上,仰视变幻的浮游的白云,俯瞰白云的投影在稻田的绿波上娉婷走过;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也可以忘却花阴中掉下的枯叶私语三秋的情意;暂时可以忘却僵冷的红尘,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不能感化那些凶恶的兽性;暂时可以忘却卑琐的庸俗的人间冷暖,白云与朝露的风姿不能引逗人们刹那间的凝视,绚烂的春花与媚草只能反激它们悲欢的意绪……
  “我不要翅膀!”我只想用标准的文字符号和文学语言来将自己拥有的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尊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心灵,如同海滨奔涌的怒潮,已经渐渐地消退,只剩疏松的海沙中偶尔的回想与残缺的贝壳共同反映岁月的辉芒,值此之际,眉梢的轻绉,唇边的微哂,已足以解释“翅膀”无穷的奥秘……
  【点评】这是一篇蕴藉生命哲理的抒情散文。小作者大胆设想,细心运思,巧妙落笔,挥洒成文,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不要翅膀”的深刻内涵,即:尊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可谓达到了“将自己拥有的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境界。
  
  垂钓的境界
  
  王婉丁
  深秋的午后,云淡风清。来到小河边,支起我的钓竿,让我做一回渔夫,与世无争。
  旁边有一位老者,手中稳稳地握着钓竿,一脸安详:是大隐于世的漠然,还是洞察万物的智慧?我无从知晓。
  眼盯着我的竿,竿上挂着线,线上套着钩,只是钩上没有鱼。既如此,岂不无趣?我不停地把线收回,察看,再扔下。而老者的竿,纹丝不动……
  一个小时了,没有鱼光顾。我的一小时还不值一条鱼?我用俗人的方法计算。算得我一脸懊丧。偷偷看老者,他一脸平和。那是真正的与世无争,我想。
  那么我又追求什么呢?满满一篮子的鱼,鲜活亮丽的满足?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恍惚中,我似乎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言语——
  “孩子,你看,这火红的蚯蚓,千万不可以吃。”年长的鱼如是说。“为什么呢?”幼小的鱼那样单纯。“孩子,这上面有人。那是一种俗气的动物。”“人,人是什么样子?”年长的鱼领着小鱼,斜斜地看到了人在曲曲折折地晃动着。“好了,孩子,咱们下去吧,这儿不安全。”小鱼顺从地跟着,只是她在想:“或许人不像我妈妈说的那样。”
  “族长,告辞了。”一条年轻美丽的鱼恭敬地拜别族长。年迈的族长叹了口气,说:“你去吧,你已不是第一个了。只要你此生无悔。”“别了,老族长。我愿意,愿意用生命做代价,品味一次真正的阳光和空气。”说完,她游开了,水中,有一道美丽的痕……
  猛地,我的浮标往下沉,我用力一拉,一条金色的鱼在我的眼前跳跃。我是喜悦的,因为一个下午的守候。但这喜悦忽地就消逝了:我看到了鱼美丽的眼,她的眼里,有一种东西,让我心痛。四目相对,她似乎有话要说,又似乎无言以对。我突然明白,她就是那只为了追求一个信仰而勇敢地咬吃鱼钩的鱼!她这是为什么?这早已超出了一条鱼思维的范畴,更让一个俗人参悟不到她的用心。罢了,罢了,神一般的鱼,怎容我庸俗的手去触及?放她回去吧!唉,这智慧的鱼儿。
  一触到水,鱼儿轻盈地游走了,不惊慌,也不怨恨,好似一切从未发生过。罢了,天真的鱼儿,回去安静地生活吧,平平淡淡或许也是一种活法。
  日已偏西,我该回家了。抬起头,老者也收竿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空空的鱼钩,在夕阳的最后一抹光辉映照下,熠熠生辉。我突然明白——从我把蚯蚓穿上钩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只是个俗人。在这个俗人的世界,垂钓者无不是为了鲜活的欲望。我内心深处有某种不安。
  日已落,天已黑,我看得见老者远去的背影,却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迷惘中,想起那条美丽的鱼,我又释怀了许多。或许人和鱼一样,某些生命注定要轰轰烈烈,某些生命又注定为一些东西争抢,然后消逝在世间的某个角落。抬起头,走自己的路吧!或许在另一个午后,我会参悟到一点儿生活的玄机……
  【点评】虚实结合,寓理于叙,是本文的特色。文章通过“我”和老者在垂钓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描写,通过动物世界中小鱼儿“为了追求一个信仰而勇敢地”尝试和人类世界中垂钓者的极大占有欲的对比描写,衬托出真正的“垂钓的境界”的深刻主旨。富于哲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