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耕”溯源

作者:耿仁亮




  中国以农为本,耕作是百姓最基本的生计。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也衍生了一些带有“耕”字的营生。中国古代学界就有“三耕”之说,何谓“三耕”?乃“舌耕”(教书)、“笔耕”(写作)、“目耕”(读书)也。
  “舌耕”这个典故出于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说的是东汉贾逵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贾逵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记忆力很强。贾逵五岁时,姐姐常抱着他隔着篱笆听隔壁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小贾逵聚精会神,潜心静听。姐姐发现他酷爱读书,十分高兴,于是,每天都抱着他隔篱听课。贾逵边听边诵,把先生教的书全记住了。过了五年,贾逵十岁,已经读熟了《四书》《五经》。但家里很穷,无钱买纸,他便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作书板,有时把字写在门板或屏风上,边诵边记。贾逵长大,满腹经纶,出仕以后,名噪于世,远近许多人都来向他求教,他口授经文,诲人不倦。来求教的人给他许多谷米作为酬劳。因为他满仓满囤的谷米是靠口舌诵经而得,不付半点体力,所以,人们称之为“舌耕”。于是,“舌耕”也就成了教书的代名词。
  旧时文人以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自谓“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田一样辛苦。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的注释里。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经济不宽裕,班超就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儿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听到好几个西域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的消息,就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立功的名人)立功绝域,安能久事笔耕乎!”于是从军,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笔耕”从此而来,今天还用“笔耕”这个词,来指代勤奋写作或从事写作。
  文人笔耕和舌耕,必须经历漫长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南史》:“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而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常目耕耳。’”王韶之这个人家里很穷,但很喜欢学习。常常遇到一连三天家里都断粮的情况。家里人责备他说:“都穷成这样了,为什么不去耕田收获些粮食呢?”但他瘪着肚子,仍手不释卷,面对嘲讽,能凛然反击:“我读书就是耕田。”因为他坚信:书中自有千钟粟。无独有偶,元代进士李好文也有差不多的故事。《目耕轩诗》后序:“(李好文)少贫力学,夜就邻家磨房灯读书,凡十余年靡少解。一日值雪,抵村舍媪贷斗黑菽,媪却曰:‘子奚拙耕?’公曰:‘吾目耕耳。’”目耕是笔耕、舌耕的必要前提。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若无早年的悬梁刺股,哪来日后的“积粟盈仓”?说到笔耕、舌耕的艰辛,必须把寒窗苦读一并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