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月满西楼

作者:武瑞铮




  十月的阳光下,84岁的奶奶打开了那只锈迹斑驳的黑漆木箱,取出了一套古老得几近朽烂的工具。母亲说那就是人们传说的奶奶的绣案。
  奶奶抖开一段水样的白绫,熟练地张在绣案上,然后对着阳光眯起眼睛,一根黑色的绒线准确无误地穿过针孔。
  于是,奶奶干枯的双手变成了两只春天的蝴蝶,在绣案翩然起舞。
  人们都说,奶奶曾经是乡里最出色的绣女,她的绣品鲜艳而不媚俗,高雅却不清寒,如果谁家出嫁的女儿能拥有一件奶奶的绣品,那么她的嫁妆一定会让别的姑娘羡慕不已。而且奶奶的绣品还成就了她和爷爷的姻缘。
  那时候爷爷的父母都已过世,家世也算殷实,而且爷爷文采过人,乡亲们都说如果再开科考举,爷爷一定能中。及婚之年,爷爷对媒人提说过的几十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不屑一顾,可当他偶然见到奶奶的一件绣品后,就慨叹着说:“能绣出这样绣品的姑娘,一定是位奇女子!”于是爷爷亲自登门向出身寒微的奶奶求亲了。
  就在爷爷奶奶成亲后的第二年春天,爷爷和村里的许多男人一起被抓走了,后来听说是被抓去日本做了华工,从此便没音讯。八个月后我的父亲出世了,爷爷虽然家世殷实,但因不擅管理,到爷爷奶奶成亲时已经所剩无几。父亲出生后,仅有的家当也早已变卖干净,奶奶的娘家不但不能帮助奶奶,还要奶奶接济。贫寒中的奶奶只得重新做起了女工,但在那样的日子里,又有几家能做得起像样的衣服呢?为了进得更便宜的布料,奶奶每隔十几天就从老家河北廊坊步行到天津进货,为防兵匪抢劫,奶奶总是把整匹布缠在身上,而且总是连夜赶回,因为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父亲。
  村里人都断定爷爷他们被日本人抓走必死无疑,失去儿子的父母们为儿子立起了坟堆,失去丈夫的女人们也都先后改嫁。有好心的乡亲来劝说奶奶,但奶奶把这些好心人全都骂出了门,如果哪个孩子胆敢笑话我的父亲没有爹,奶奶也会找上门去理论。人们都摇着头说,奶奶原先可不是这样凶悍的。
  就在父亲15岁那年,我的爷爷终于回了老家,可他却带回来一位新奶奶。
  原来,爷爷在日本人投降后不久就回到了祖国,但爷爷认为奶奶一定是死于战争中了,即使幸存也一定早已改嫁,当然他更不会知道世间还有父亲的存在。爷爷一回国就参加了解放军。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爷爷因屡立战功,已经被提升为营长,后来英俊挺拔精通文墨的爷爷又被一位首长看中,与他的千金重结了伉俪。原本准备回家祭祖上坟的爷爷做梦也没想到会见到奶奶和父亲。
  人们说,奶奶的心肠好硬,爷爷长跪了一天一夜,也没能跪开奶奶的柴门。爷爷只好将钱和地址交给邻居洒泪而去。奶奶将钱原封不动地寄还给爷爷后,就把地址撕得粉碎,并且不允许父亲给爷爷回信。尽管如此,在爷爷被划成右派后,遥远的屈辱还是又一次无辜地祸及了奶奶。文革结束后,爷爷虽然偶有书信寄来,但家里人却从不敢在奶奶面前提起关于爷爷的半个字。
  绣案前的奶奶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睡觉,总要让母亲催几次才肯放下针线。渐渐地,我惊讶地发现奶奶在白绫上绣出的既不是人物,也不是花鸟,而是一行行清秀刚健似曾相识的文字,那是一首李清照的古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不识字的奶奶既无范本,也无底稿,怎么会如此准确流畅地绣出这阕千古绝唱呢?
  在一个秋叶落尽的早上,我们发现穿戴整齐的奶奶已经辞世而去了。绣案上奶奶最后的绣品已经完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白绫的左下角有一行草书的落款:“书李清照词一剪梅赠妻婉芬。”再下面,是一枚朱红的印章,印章上是篆刻的“司康”二字。
  父亲流着泪说,“司康”就是爷爷从前的名字。那么,“婉芬”一定是早已被人遗忘的奶奶的闺名了!
  
  【学写作】
  这一期,我们将通过对武瑞铮的这篇感人之作《月满西楼》的分析,继续向大家介绍塑造个性化人物的方法。
  1.小小说的写作要弄懂“性格刻画”和“个体性刻画”的不同。“性格刻画”是指着眼于在内在本质的特性,如仁慈、善良、残酷、凶狠等人物性格方面的刻画。而“个体性刻画”则是偏重于人物的动作、外貌等外在特征的描画。
  “人们都说,奶奶曾经是乡里最出色的绣女,她的绣品鲜艳而不媚俗,高雅却不清寒,如果谁家出嫁的女儿能拥有一件奶奶的绣品,那么她的嫁妆一定会让别的姑娘羡慕不已。”
  这段描写着重于对“奶奶”的“性格刻画”,从总体上概括“奶奶”的高雅清丽、心灵手巧的性格特征。而在第二段中:
  “奶奶抖开一段水样的白绫,熟练地张在绣案上,然后对着阳光眯起眼睛,一根黑色的绒线准确无误地穿过针孔。”
  这是属于“个体性刻画”,着重于从“奶奶”的动作描写:“抖开”“熟练地张开”“对着阳光眯起眼睛”等等,这样描写,便使“奶奶”与众不同了,她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类型”。
  2.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我们应尽可能利用人物的各种“属性”去暗示他们的性格。当然这些“属性”可以是“性格刻画”,也可是“个体性刻画”。无庸置疑,“个体性刻画”是描写外在特征的,而人物的内在特性的刻画(“性格刻画”)是可以通过动作、反应、对话、思绪等去加以透露的,这比直接叙述其性格特点更能说服人。
  我们来看文章前两段中的短语:“锈迹斑驳的黑漆木箱”“古老得几近朽烂的工具”“水样的白绫”“对着阳光眯起眼睛”“黑色的绒线准确无误地穿过针孔”,这些都是属性描写,暗示奶奶的“老而不朽”“精干老练”的性格特征,也刻画了一个苍老却稳健的老太婆形象,实现了“性格刻画”和“个体性刻画”的和谐统一。若没有这些属性,奶奶的形象就不能如此鲜明了。
  我们还须记住,一般在小小说的开头,除了性格刻画、个体性刻画,还要通过一些带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唤起读者的情绪,此三者几乎须同时兼顾。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好,个体性刻画也好,主要共同目的不外乎: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某种感情,如喜爱、同情、憎恶……或仅仅是觉得好玩、有趣。如本文所提及的奶奶形象,在刻画时就带有喜爱、敬佩、赞美等情绪,这也成为此篇小小说的基调了。
  当然,不可将以上的建议奉为不可变更的真理,但相信其间也有真知灼见,遵循其所提供的线索在创作中进行积极地摸索,相信你会打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个人”的。
  
  【懂人生】
  爱一个人,有很多种方式。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享受耳鬓撕磨的甜蜜;有人喜欢刺激热烈,在青春的激情中碰撞爱的火花;有人爱得百般爱怜,体贴入微,却因为爱得过于沉重而疲惫不堪,最终无奈分离;有人爱在不言中,看着似乎枯燥无味,相之于花俏虚荣的爱却显得真挚动人……奶奶那份看似满带恨意的爱,细想却情深似海,默默放弃是为了所爱的人幸福圆满,临终前绣出的那首感人肺腑的定情诗,更是昭示了爱于不言中的伟大与真挚,那就是爱的真谛:爱不会像热烈的狂风,来得猛去得快,或许有许多快乐时光,美好回忆,但风过后的空虚,却成了难以填平的心灵创伤;爱应是像年久的佳酿,来去无声,或许开始不觉得,某天却醇香扑鼻,那突如其来的感动,会让人掉下幸福的泪水……
  (刘天平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