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一个汉字的美丽

作者:张日新




  有人以书法展示文字之美,有人用诗句展示文字之美,还有人就是用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颂文字之美了。我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语文课本,面对学生笑脸,开放我的思维,开拓我的创意。于是,古老的汉字在我的心里就飘动出了美丽。
  就说“恕”字吧,当初认识它的时候,没有什么活动。后来查了字典才知道,“恕”是以仁爱、善良之心推想别人。有恕道,有忠恕。这都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解释。看到“恕”字,我去寻找更远古的一点东西。我想到了当初“恕”字出来的情景。谁把它给我们留下来的。在读上古孔子之言时,得到体验最深。孔子一生周游各国,讲学传礼,讲述自己天才而得的道理。这“恕”字是心上有女人之口,女人从古为善,女人从古为忠。从女人口里说来的话是心上所得,所以,最诚实,最可信。于是,女人之德最为可敬。有了女人,我们的文明就好像有了尺度。所以,有宽恕的女人最好办事,有刁钻的女人最不省心。靠近“恕”字,实际是让人靠近一种境界。为天为地,在此之间,如果都能以弘大之心对待世界,那么就有无限的拓展空间。不是让“恕”字走到今天给佛家的拓展空间,而是让“恕”字在今天有悟理之道,有悟德之举。
  一看到“恕”字,有时我就想:自己有没有罪过啊!这种条件反射是心灵对自己的发问,别人是不知道的。“恕”字一来,有时会开脱好多为难的事,但有时也是一种灾难。恕了一次自私,就养来了一次吝啬;恕了一次打骂,就养育了一次专横;恕了一次懒惰,就跑来了一次失败。有“恕”是解心灵之危的,有“恕”也是觉悟心灵的。常常在生活中看到狠心伤害他人的人,这种人也常在圣主面前求恕,但事实不是和行为同道的。一种丧失去用另一种补偿,在圣主面前也是无用的。慰藉心灵我们要用“恕”的真诚一面,而不是虚伪的一面。
  “恕”字就是造得好,古人的聪明让我们至今还有话可说。谁用它来为心灵买账啊!谁用它告诫自己的行为啊!心上女人在说,都应是圣达的,明哲的,开心的,得理的。现在我就告诉你“恕”的由来吧!虽是故事,不真实,但可爱。上古之人以部落为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次,田的部落冲到木的部落,木的首领有个三女儿,她就站在了双方交战的中间,举起手中的石铲冲着两方说:“这里什么比我们还多?”部落之人回答:“野牛比我们多。”“它们为什么能发展这样快?”部落之人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木首领的三女儿高声说:“它们关爱、和谐、互助,不打不斗,哪像今天的我们这样残酷?”一下子,这场战争停止了,从此不再发生冲突。田与木就约定用一个符号来坚守承诺,这个符号就是“恕”字。这虽是传说,却道出了人间真爱,道出了世界和谐的美好。从此,一个“恕”字的走来,它的美丽就让千古万代的人永远警醒了!
  
  评:细细品味
  前后句语气不一致,应删掉“就是”和“了”,并在“颂”前加一“称”字。
  “我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改为“而我,作为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一方面突出“我”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使句式与下句保持一致,行文更流畅。
  “飘动”一词用得无道理,可改为“飘逸”。
  开头用对比,突出“我”的特别之处,吸引读者,又紧紧扣住了题目,简洁,别致,巧妙。
  “活动”一词莫名其妙,不知何意。可改为“感觉”。
  上下句衔接不起来,文气有阻。可改为“我不由想去寻找更远古一点的东西”。
  此两句显得突兀,与上下文衔接不上。删去。
  此句累赘,且所处位置不当,可改为“他的话让我体验最深”,并与下句互调位置。
  “天才而得”一词似乎用得无理,却韵味十足,堪称神来之笔。
  两个“从”字改为“自”更好,既避免了与下句重复,又使意思更明确。
  此句拖沓不明。改为“人于天地之间”岂不干净清爽许多!
  此词欠妥。改为“宽宏”“仁恕”或“宽恕”之类更贴切。
  不通顺,可改为“不是仅让‘恕’字在佛法中空占一块领地”。
  本段追本溯源,从正面挖掘“恕”字的内涵美,扣题,且使文章显得材料充实,内容丰富。
  “一”字与下文“有时”矛盾,可把“有时”前调替换“一”。
  此句不能统起上文,可将“觉悟”换成“警醒”。
  此句混乱不明,可改为“但其行为大背‘恕’道,无悟德之举,即使诚心忏悔,罪孽无法补偿,圣主也爱莫能助。所以,”。
  本段紧接上文,从反面推思“恕”道,以“非恕”衬“恕”,以丑衬美,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又阐明生活哲理,拓展了文章内涵。
  表意不明,应改为“细细端详这个‘恕’字吧,心上的女人张口说出的话”。
  此句不妥,应改为“‘恕’字还有个传说,”。
  为求句子通顺,并更能突出文章中心,可改为“从远古洪荒中款款地走出来,带着真诚,带着仁爱”。
  “千古万代”不规范,句末亦无须感叹,此句用以总括全文也略嫌乏力、勉强,可改为“千秋万代的人们永远炫目,永远警醒了。”
  此段引神话传说结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并于无形中为“恕”之美增加一层神秘感,启人深思,耐人寻味,使“恕”之美仿佛有了一种更为神奇的魅力。
  
  整 体 评 析
  文章结构严谨,立意较高,从“恕”的字义开始阐发,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这种“美”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引用相关的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汉字的美丽”陡增一种神奇的力量,读者自然由“汉字”联想到“汉民族”,进而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体现了作者的构思之妙。但作者语言功底显得一般,病句多,标点使用不够规范,用语也诸多不当;对孔子的“恕”道,未能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旨来展开阐述,内在意蕴挖掘不深,这是不足之处。
  (点评老师李浩)
  
  点 评 人 简 介
  李浩,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硕士,现供职于广州开发区中学,长期任教初、高中语文,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在《广东教育》《大学时代》等国内多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2篇、教学论文8篇,主编“读·品·悟”系列丛书7本、“读名篇·学写作·懂人生”系列丛书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