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中学生课外阅读神龙三式

作者:林 楚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中学生应具备的理解、语感、概括、评价和鉴赏等能力主要是靠阅读取得的。那么,怎样在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时作好笔记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验之谈所提到的:他“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一、摘记是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
  古人强调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摘记则在“三到”之外又加了一个“手到”。
  摘记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摘抄。把读到的精妙语句、精彩段落、精美篇章抄下来,既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乐趣。台湾作家张晓风就有这种深刻 的体验,他说:“一字一句抄写是一种享受,仿佛玩玉的人,光看玉是不够的,还要放在手上抚触,行家叫‘盘玉’。中国文字也充满触觉性,必须一个个放在纸上 重新描摹。当此之际,文字如果写的是花,则枝枝叶叶芬芳可攀;如果写的是骏马,则嘶声在耳、鞍辔生辉,真可一跃而去。”由此可见抄书的妙处。
  其次是摘录,就是把读的文章做摘要记录。这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融入判断和取舍,可以锻炼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最后是摘编。摘抄和摘录的内容往往是相对零散的,为了把它们连缀成文,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和编辑,这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有助于培养快速有效的阅读习惯。
  摘记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并且当摘记的内容积累成册后,闲暇时拿出来翻翻、品品,是可以丰富知识和陶冶情操的。
  二、札记是课外阅读的提高阶段。
  何为札记?札记就是读书时感悟和心得的记录,可以写三言两语,也可以作长篇宏论,它既不受时空的限制、又不受文体的约束,可以记得散一些,自由一些。
  做札记也有几种主要的方法。一是勾要式。就是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对其中的重要观点、重要事件和重要情节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记下来,这不仅可以增强记忆,还可以锻炼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是眉批式。不少学生喜欢在书的天头、地脚、段尾、篇末空白处写一些简短的提示,偶然触发的感想等,并且觉得这样写很带劲,笔底下有一种书生意气。这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札记,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会有不少收获。
  三是心得式。在课外阅读时,常有突兀而至稍纵即逝的随感、心得涌现,这就需要抓紧时间记下来。虽然大多记得零零碎碎,但这些真实的感受往往隐含着思想的火花。
  总之,课外阅读时做好札记,便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三、笔记是课外朗读的飞跃阶段。
  这里的笔记是指以随笔记录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马克思的《数学手稿》、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积累笔记而成惊世之作。
  笔记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质疑型笔记是把读书时与作者相左的观点记下来,留待日后深入探究。宋代理学家张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辩证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独立创新的精神。
  再比如深思型笔记,同学们想从课外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益,必须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判断,经过争论和琢磨,读书才会渐入佳境。即便对于一位自己喜爱的作家,也要运用想象力去揣度他的性格、习惯、感情及写作背景等,这样就不会陷入盲从和迷信。
  还有鉴赏型笔记。只要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就必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而读的书多了,在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时,也必然会使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到 一个新的层次。因为一个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依靠别人理智的评判,而是出于灵魂的感受和内心的启示。而好的读书笔记,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甚至于文字修养。
  从摘记到札记,再到笔记,课外阅读的三个阶段是渐次提高的,但绝不是截然分开。任何人只要能常记不辍,就会一步一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