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风筝的记忆

作者:王玉胜




  小作家简介
  王玉胜,16岁的阳光男孩,因父母寄予了我太大的希望,故取名为“胜”。喜欢读书,热爱写作,尤其喜欢在轻音乐的旋律中诵读唐诗宋词。2006~2007年,作品《路·人生》《迎春,迎春》《风·雨·燕》曾在《校园写作》发表。
  
  写作感言
  热爱写作,喜欢祖先创造的方块字,源于她带给我的快乐与希冀。偶尔有只言片语变成铅字,就像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捡到美丽的贝壳一样兴奋;即使没有作品发表,我 也会满怀激情地用笔描绘心灵的一丝丝悸动。因为在我看来,没有重重叠叠的文字,没有了鲜活的情感,生活乃至人生将是一段多么苍白的旋律。
  
  A
  小时候,仰着脸瞧着如洗的碧空,无瑕的白云,以及天边五彩缤纷的晚霞,我总会傻傻地想: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它们一样摆脱大地的束缚,乘风驾雨,在自由的天地中尽情地翱翔呢?如果某一天我的背上忽然长出一对翅膀,我能轻松地对妈妈说再见吗?
  于是,空旷的田野上便多了一个寻梦的孩子,他时而呆呆地仰望蓝天白云,时而像鸟儿张开双臂跑上几圈,好像他已经幻化成了蓝天上的白云,在风中飘啊飘——
  
  B
  7岁那年,我生活的小山村来了个挑扁担的老货郎,他的货架一摆开就立刻吸引了一大群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禁不住那花花绿绿的糖果、玩具、花纸,还有老货郎亲手制作的面人、风筝的诱惑,死缠硬磨,使出浑身解数拉来家长买回家去。
  我唯独钟情于老货郎扎的风筝,他扎什么像什么,片刻之间,一堆凌乱的纸、竹竿、线、油彩在他灵巧的手中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可比爸爸给我扎的 简易、单调的“鲶鱼”“八角”好多了。我拉着爸爸的手非要那只孙悟空风筝不可,于是,在爸爸无奈的叹息声中,孙悟空成了我的私有财产。
  牵着翩翩飞舞在蓝天上的风筝,我的心也跟着飞到了广袤的天空,产生了飘飘欲仙的感觉,因为在我的旁边,有一双双羡慕不已的眼睛。
  
  C
  12岁时,我在村里小学读五年级,准备升初中。姐姐在县城读高中,学习压力很大,每月才从遥远的县城回家一次,所以我特别珍惜,总会缠着她和我玩。依稀记得 清明节那天,阳光灿烂,微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我从墙上摘下珍藏的那只孙悟空风筝,要姐姐和我一起去放,姐姐拗不过我,只好放下作业陪我来到了田 野。
  我牵着线,姐姐擎着风筝,我们俩一阵如风的奔跑之后,我大喊一声“放”,风筝就飞上了天,与白云亲密接触了。注视着翩翩飞舞的风筝我忘记了升学,忘记了作业,忘记了一切,直到傍晚时爸爸匆匆赶来,一把夺过去,把它踩得稀巴烂。妈妈说我长大了该懂事了,不能只知道玩。于是我的梦和风筝一起破碎在爸爸的脚下, 破碎在妈妈的唠叨声中。
  
  D
  上初二的时候,我戴上了眼镜,加入到“四眼族”行列,每天往返于教室、宿舍之间,爱学习,不闹事,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然而我却从未停止过挣 脱束缚的幻想,幻想有一天走出山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但我知道学好本领才是自由放飞的线,线越长风筝才会飞得越远——
  一周的学校生活结束了,我又像风筝一样飞回家休整,接着再飞回学校。村头,妈妈牵着“线”,久久凝望,成为我脑海中一道永恒的风景。我知道,家是我永远的牵绊,即使飞得再远,我也飞不出妈妈爱的晕圈。
  E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站在天地宽广的怀抱中,我——一个16岁的少年在放飞梦想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