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菜根谭》选读

作者:肖亚军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中国人人生态度中有一种达观,总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辉会将自家的恶迹掩埋;中国人的应世妙方中有一种率真,饮食男女,人生欲求,醇酒妇人,浅酌低唱,也不失为人生本来面目。《菜根谭》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时,《菜根谭》如一溪清泉,涤去我们焦躁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细味此书,一则重温人间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二来清醒一下被金钱烧灼得晕头转向的头脑,寻找修身养性的途径、待人处事的准则,学会高瞻远瞩,学会达观人生。
  (编 者)
  
  经典简介
  
  《菜根谭》,明代洪应明编辑整理。该书文字简练隽永,叫人含咀无穷,它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古人喜谈性命之学,至明清此风尤为普及,于是有了诸多经典著作问世,其中就有这“谈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的《菜根谭》为其代表。这是士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在儒释道深厚长远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特殊的思想特色与行文风格,也正是明代士人精神生活高度凝聚的共同写照。日人福田雅太郎说它“千锤百炼,斑斓绚丽”,又认为“此书确可算得是修养身心书中之冠了”。
  《菜根谭》于精微深刻的语言中表现出旷达高远的智识,这是一位通达于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为世人所做的奉献。书中谈修养、谈学习、谈生活、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等等,运用充满审美情趣的佛教与道教思维方法,安闲中有跌宕,疏朗中见筋力,如以霜锋断奇岩,露其金玉之质,无非为了使你体味到现实人生中许多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
  
  经典选读
  
  [原文]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注释]
  渗漏:渗,水从上往下慢慢滴,有侵蚀和走漏的意思。
  怠荒:怠是懒惰无进取心,荒有颓丧不上进的意思。
  [解说]
  做人做事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要处处小心谨慎;即使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得人的坏事;尤其当你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能忘掉奋发上进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故事]
  一次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者,他担心自己形貌短小,不足以给人威严的印象,于是让崔琰做替身,自己则握刀立于座旁充当侍卫。会见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臣:“魏王如何?”使臣答道:“魏王丰采高雅,无可比拟,但那座旁的握刀人,才是英雄。”可见,名望、地位可以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代替。
  [启示]
  荀子告诉你,长者风范是这样的: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荀子告诉你,幼者风度是这样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容貌谨厚,谦谦逊逊的,温温和和的,亲亲切切的,端端正正的,勤勤勉勉的,恭恭敬敬的,随随便便的,拘拘谨谨的。荀子还告诉你,小人丑态是这样的:帽子戴得低下,向下倾斜,帽带和腰带系得松垮,容貌傲慢,行动迟缓,轻佻而不稳重,沉默寡言,见识浅陋,惊慌失措,消沉沮丧,张目直视;在饮酒吃食,追逐声色之中,显得沉醉迷乱;在待人接物的礼节中,显得脸色憎恶,极不耐烦;在从事劳动中,显得厌恶怠慢,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而又怕批评,没有廉耻,宁愿忍受污辱和责骂。
  [原文]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之操。
  [注释]
  恒:长久不变。
  [解说]
  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怪诞不经的人,绝对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事的人,绝对无法保持恒久的信心操行。
  [故事]
  雨季时和尚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禁止云游,在寺内修行,称为“夏安居”。有一年临济和尚修到一半就打破禁例,出门到黄檗修持的山上去。上山一眼见到师傅黄檗正在诵读经书,临济心想:“我原以为师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想不到也只是个看经念佛的主。”几天之后,他决定下山。黄檗便说:“你违反禁例半途上山,如今又要半途下山。”临济道:“我只想来跟师傅打个招呼,问声好。”于是黄檗把临济狠狠地揍了一顿,逐出了寺门。行了数里,临济忽生疑念,悄悄返回寺内,直到过完了夏安居。一日临济向黄檗辞行,黄檗问:“你去哪里?”“不往河南即河北。”黄檗当场又打,临济抓住黄檗的手,并出手把黄檗打了一下。黄檗哈哈大笑,认可了临济,就是承认临济真正悟道了。
  [原文]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子矣。
  [注释]
  邪魔:邪恶的魔鬼,指欲念。魔是梵语“魔罗”的简称。
  真君:指主宰万物的上帝。
  [解说]
  一个人当怒火上升欲念像开水一般在心头翻滚时,虽然他自己明知这是不对的,可是他又眼睁睁地不加控制。知道这种道理的是谁呢?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假如当此紧要关头能够突然改变观念,那么邪恶的魔鬼也会变成慈祥的主宰万物的上帝了。
  [启示]
  庄子在《在宥篇》中引用老子的话说明人的精神寄托,在于“慎重,不刺激人心”,要静而不躁。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崔瞿向老聃(即老子)问道:“不治理天下,人的精神将如何寄托?”老聃说:“你要慎重,不要刺激人心。人心,你压它就下沉,举它就上浮,下沉像被囚,上浮像冲杀;你姿态绰约,就会使刚强的心变得柔弱。一个人心里尖利刻薄, 浮躁起来如烈火,冷淡下来如结冰。心的变化迅速,转瞬之间就可往返四海之外。不动时,安静得像深渊;动起来,就浮躁得要上天。变化多端而难以制约的,大概就只是人的心啊!”
  [原文]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注释]
  气:发扬于外的精神,此处指一时的意气。
  自任:自信、自负、刚愎自用。
  形:对比。
  [解说]
  不要误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以免被奸诈之徒所欺骗;不要过分自信自己的才干,以免受到一时意气的驱使;不要仰仗自己的长处去对比宣扬人家的短处;尤其不要因为自己的笨拙,就嫉妒他人的聪明才智。
  [启示]
  如何识人?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一段话,似乎值得我们记取。孟子说:“国君选拔人才要慎重,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 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可听信,众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可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 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识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慎重对待。
  [原文]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的,要善为化诲,如忿而嫉之,是以顽济顽。
  [注释]
  曲:含蓄、婉转尽力。
  弥缝:修补、掩饰。
  顽:愚蠢之处。
  暴而扬之:揭发而加以传扬。
  济:救助。
  [解说]
  发现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很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发传扬,这不仅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蠢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诱导启发他,假如厌恶他,不仅无法改变他的愚蠢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固执,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说:“施行教育应不分对象。”在孔子眼里,不管你是穷也好,是富也好,是官家弟子也好,是老百姓也好,是南方人也好,是北方人也好,是老人也好,是年轻人也好,一视同仁,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这种不分阶级、不分种类的教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民主性光华的一种深刻体现。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因人施教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冉雍不善言辞,孔子就教导他要多锻炼口才;子路爱好勇武,孔子就教导他要保持冷静;司马牛生性急躁,孔子就教导他要讲话稳重。孔子的教育方法至今依然耀人眼目,启人智慧。
  [故事]
  仙涯和尚在博多寺任住持时,学僧甚多,僧徒中有一名叫湛元的弟子。城里花街柳巷很多,湛元时常偷偷地爬过院墙,到红街去游乐。他的心太花了,一听说哪条巷子里又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姬,就下定决心要去一次。一来二去寺内的僧众们都传开了,这事连老师仙涯和尚也知道了。别人认为要把湛元逐出山门,可仙涯只应了一声:“啊,是吗?”一日,一个雪花飘飘的晚上,湛元拿了一个洗脸盆垫脚,又翻墙出去游春了。和尚知道后,就把那个盆子放好,自己在放盆子的地方坐禅。雪片覆满了仙涯的全身,寒气浸透了仙涯的筋骨。拂晓时分,湛元回来了,他用脚踩在原来放盆的地方,发现踩的东西软绵绵的,跳下地一看,原来是师傅,不觉大吃一惊,仙涯说:“清晨天气很冷,快点去睡吧,小心着了凉。”说完站起身来,就像没事人似的回到方丈室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