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纯然的现代诗

作者:陈 红




  流派简介
  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r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行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诗派特征
  
  《现代》上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作家作品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蔗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连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8年8月
  
  阅读导引
  
  这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绍钧tK为这首诗为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而得到了“雨巷诗火”的称号,开创了“现代诗派”。《雨巷》用传统的意象,以丁香花的柔弱、白色或紫色的颜色象征一位美丽、高贵而幽怨的少女。诗人期待她的来临,换来的却是轻轻的太息,飘然离去。因此有人认为诗,人是以少女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音节也颇突出,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不一,抨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有字句重复,不少句子是跨行,甚至跨节,使节奏连绵。首尾两节相近,增强回环咏唱的旋律。
  
  欢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蒙眬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6月27日
  
  阅读导引
  
  何其芳上世纪30年代初踏进诗坛,受新月派与现代派的影响,注重诗的格律与诗情。
  这首诗题为《欢乐》,却是写忧郁。诗人追寻欢乐,利用通感,以实物的颜色,声音、光线、香气,交织成绚丽优雅的意象;却以这缥缈不可捉摸的欢乐映衬忧郁的诗入。这种感情常是年轻人歌颂的题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阅读导引
  
  这是诗人抗战初期的作品。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写的却不是清脆的歌声,而是嘶哑的叫声,生活的土地不是园林青山,而是悲愤受尽风雨侵袭的国土。诗人善用简洁有力的词语勾勒阔大的画面,就如油画特有的线条。末节只有两行,却直接抒情。
  艾青生于浙江省一农民家庭。但母亲难产,算命的说他克父母,因此父亲把他送给一贫苦农妇抚养。诗人年轻时到法国留学,修读美术,1932年四五月间回国到上海,不久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7月12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六年徒刑。不久获释。
  他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了新诗创作。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阅读导引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原是长诗中的四句,诗人说全诗只有这四句令他满意,因此就抽出来独立成章,题目即由此而来。本诗明白浅易,但却可作不少诠释。李健吾(五四时代的戏剧与散文家)说诗人在“装饰”二字上做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梧装饰。
  这诗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的哲理:你将周遭的事物当作风景看时,别人也将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明月点缀了你的生活,你也许装饰了别人的生活。诗人藉此表达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诗人的意象是传统的画面,带出了隽永的境界。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阅读导引
  诗人用传统的意象刻画中国传统的小镇风貌。更夫与算命的瞎子暗示黑暗的生活,反映社会的阴沉无力与愚昧。诗人利用声音来暗示古镇的寂寥清冷,半夜的话语也是无知无奈的。末章利用视觉交错,将B夜的人交迭,以不变的流水表达不变的生活,不知何时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