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真实的梦

作者:蔡 健




  她,一个爱想入非非的人,她竟糊涂地认为:成功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付出多少。如果成功把她拒之门外时,她摇摇头说那是时机未成熟;一旦成功不小心落在她头上时,她说那是应该的。嘿,那时的她太不实际了。
  突然有一天,我意外地撞见她,她居然整个人焕然一新。她告诉我,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她找到生活的目标,想到要实现未来的梦想,拾回了生活的真谛。
  昨晚,她睡得从未有过的沉,并第一次做了一个最长的梦——她变成了一缕清风。
  首先,她钻过初晨的阳光,来到一所学校,来到一位正早读的女孩身边,托着下巴问道:“小妹妹,你为何每天早晨都那么积极地捧起书来读?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小女孩放下书,微笑地说:“清风啊清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只所以日复一日地上学、读书。正是为我的未来打下基础呀!要想收获好成绩,就必须早早耕耘。清风啊,你有梦想吗?”
  她摇了摇头,告别了女孩,告别了校园。接着,她飞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飘飘然地荡到了一座工厂,来到一名专心研究制造零件的工人旁问道:“叔叔,您主要负责做零件,为什么还需要如此认真地做记录?”工人抚摸着她的头,津津乐道:“清风啊清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与那些工人不同,我不愿一生平庸,我怀着目标前进。因为我打算再过几年,自己当老板。创业十分艰难,所以,我要更多地去吸收别人创业的精华,不断地总结,积累别人成功的经验,为创业而洒下汗水,成功一定近在咫尺。”
  她似懂非懂的样子,告别时一直在揣摩着。
  后来,她又与小鸟擦肩而过,托着轻轻的身子来到了农田,来到一位老伯伯跟前,看着老伯伯耕种,便心疼地问到:“老伯伯,您一大清早就忙着耕种,您不累吗?”她看了看旁边帮忙的儿女,“现在该是享福的年纪了,您还如此劳累。”老伯伯停下手中的农活,擦擦额头的汗答道:“清风啊清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不累,那是假的,但为了能看到秋天收获累累果实,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再累,也值得,那就让我们老老小小靠自己勤劳的手去耕耘这片土地吧。”
  她认同地点点头,告别了老伯伯,告别了忙忙碌碌的农田,也明白了这所有的一切。于是,她醒了,结束了这次梦之旅。
  我真不敢相信她说的这些话,难道梦可以彻底地改变眼前的她?多么真实的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一定会把它永远记在脑海里,从现在起,开始耕耘!
  (指导老师 危 平)
  
  【细细品味】
  “她”的想法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文章开篇不够简练,有冗繁之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突然有一天”与“昨晚”让人搞不清时间要素,也就是交代得不清楚。
  作者以“梦”来演绎改变认识的过程,表现文章的主题。“比拟”的手法使“梦”更具有“童话”的情趣。
  以小学生的早读来印证主题。
  以工人叔叔的远大理想和勤奋精神来凸显主题。
  以老伯的勤奋耕耘来诠释主题。
  “梦之旅”其实是生活之旅,生活是“她”的最好的老师。
  结尾再次点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它的前提是:从现在开始!
  
  整体评析
  本文亮点有二:一是借用童话的形式来演绎现实,揭示主题。小作者运用想象、幻想,用拟人等艺术手法,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创造出一个可以突破时间和生活常规制约的奇异境界,塑造出鲜明艺术形象。以此来曲折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让读者在阅读欣赏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二是故事线索清晰。本文采用“彩线串珠”法,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条红线串起了所有的故事,因此,这串彩珠就熠熠生辉。
  还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在语言的锤炼、起承转合、过渡等方面还应该下点功夫。
  (点评老师 李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