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有志者,事未必成

作者:肖树伟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他想干的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话最初出自《后汉书·耿合传》中刘秀赞扬耿合的话。而清代蒲松龄撰写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更使得这句名言广泛流传,名声赫赫。
  我想,这句名言之所以深入人心,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世上的“有志者”数不胜数,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番志向,所谓“人各有志”是也。既“有志”,当然想“事成”。于是,“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吉利话大受欢迎: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用这句名言来自勉或勉人,其使用量和影响度可想而知。自勉的人,增加了奋斗的勇气和成功的信心;受勉的人,听了这话感觉温暖,劲头更足。由此看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之用大矣!
  并且有例可证“有志者,事竟成”。蒲松龄的对联中就有项羽和越王勾践二人的例证。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司马迁立志写出不朽的“信史”,不惜含羞忍辱,终于写出《史记》;孙中山决心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百折不挠,终于创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艰苦奋斗,历尽艰辛,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成立;袁隆平几十年矢志不渝,终于研制出“杂交水稻”;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过两千多种材料,最终成功……
  事实上,“事未成”的“有志者”却更多。那些“事竟成”者相对于庞大的“事未成”者的数量来说,其比例是很小的。平心而论,该有多少人最初胸怀大志,后来在实际生活中,不得不一再调整自己的志向,降低自己的目标?又有多少人殚精竭虑,奋斗一生,最终壮志未酬?
  请看这些“事未成”的“有志者”:岳飞精忠报国,坚决抗金,渴望“直捣黄龙府”,最终功亏一篑,竟被奸臣陷害,屈死于风波亭;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塞上长城空自许”,晚年悲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志,却一直未受重用,晚年更被罢官闲置近二十年;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先后两次落入元军之手,最后舍生取义,也未能复兴南宋王朝的统治;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鞠躬尽瘁,六出祁山,终究惨淡收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未能实现;李白、杜甫都有治国安邦的大志,他们最大的目标并不是做诗人,而是做建功立业的政治家。但他们都郁郁不得志,在追寻、投靠、漂泊中度过一生;曾经叱咤风云、号令诸侯的楚霸王项羽,后来与刘邦争斗四年,落得个垓下惨败,乌江自刎的结果,这又哪里符合他当初主宰天下的志向呢?哪一个人没有过事与愿违、“事与志违”的体验呢?
  为什么“有志者,事未必成”呢?
  因为成功本来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以至于有专门研究成功的“成功学”诞生。孟子曾将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纳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其实,何止这三个因素?比如经济、科技、人才、外交等因素也能左右战争的结局。社会越向前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就越复杂。个人的成功与此类似,是一件极其曲折、复杂的事情,是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单靠“有志”就可以成功的。而某些伟大的事业,比如构建和谐社会,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或一代人的力量就能实现的;但每一个为伟大事业做过贡献的人,都是光荣的。
  “有志者”能否“成事”,首先取决于他确立的志向是否恰当。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识时务者”既能审时度势,又能结合自身的基础、实力等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有可能实现的志向;在实际行动中,往往能相机而动,采取明智的策略和方式,所以,他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而“不识时务”者,要么所树立的志向违背历史潮流,要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或者急功近利,或者不能量力而行,那么这样的“有志者”最终是必然要失败的。倘若“不识时务者”视“有志者,事竟成”为真理,为实现他的志向而一意孤行,撞到南墙也不回头,那么,这名言就像魔咒一样,更增加了“不识时务者”人生的悲剧色彩。
  我一再与“有志者,事竟成”唱反调,偏偏要说“有志者,事未必成”,是否在给“有志者”泼冷水呢?非也。事实上,我非常重视远大而正确的志向对于人生的引领作用。我一般是用褒义去理解“有志者”的:他决不是“空想家”,而是不甘于平庸,树立了有利于人民的志向,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向着理想奋斗的人。有志者的志向,是“冷水”泼不灭的火焰。可敬的有志者奋斗一生,走向终点,最后得到的,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未成功或不成功。芸芸众生中,虽有志而事未成的人很多,这或许是杜甫咏叹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能引起无数人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为避免读者诸君误会,我有必要完整地表述一下我关于志向的观点:无志者,庸碌一生;有志者,事未必成。有志而善行者,事有所成。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可用于鼓舞人心,然而并非定律。
  “有志者,事未必成”的客观规律,提醒我们:成事不易。欲成事,信念要坚定,头脑要冷静,行动要明智;不要只盯着结果而急功近利,而应无比专注于过程——以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而又能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成功或失败。这规律也启示我们:若仅以成败论英雄,未免肤浅和有失公正。有失败的英雄,也有一时逞志的小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他的志向有关系,与他奋斗的结果有关系,而与他奋斗的过程最有关系。
  
  【细细品味】
  首先肯定“有志者,事竟成”,并借用蒲松龄的名联,为下文论述作铺垫。
  分析“有志者,事竟成”深入人心的原因,理由充足令人信服。
  一个个事例,妙语连珠。
  笔锋一转,提出中心论点。
  更多的事例,更多的笔墨,更强的说服力。
  设问,引起下文。
  正反两面,论述要“成事”者应该如何做。
  另起一段,观点鲜明。
  
  整体评析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例证充足,说理充分,感染力很强的议论文。作者给这篇文章设定一个与常理相悖的中心论点,恰有石破天惊之感。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使这篇文章有了新意。本文结构严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步步到位。大量的事实论据,让我们感受了作者丰富的阅历和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名人事例和名句的引用更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步步深入,结论的得出步步深入,水到渠成。总之,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点评老师 崔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