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作者:王孔文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女:通“汝”,你。②反:通“返”。③彘,猪。④特:只不过。
  1.“之”在文言文中有时指代某人或某一事物,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有时还可以解释为“到”。请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之:________;之:________;之:________。
  ②曾子欲捕彘杀之。 之:________。
  ③妻止之曰 之:________。
  ④今子欺之 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子”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曾之妻之市 B.其随之而泣 C.是教欺也D.而不信其母
  3.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子要杀猪的时候,曾子之妻为什么“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王冕传》)
  注: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②曷:同“何”。③策:通“册”,指书。④狞:凶恶。⑤恬:心神安适。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父命牧牛陇上() ②默记() ③父怒之() ④为弟子()
  2.把“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父怒挞之”的“之”指代谁?“挞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冕好学的执著和专心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后来成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绘。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选文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的最后部分,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描写了“滁人游”的场面,本文点明了滁人“游而乐”的原因。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认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两文是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根据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你认为欧阳修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的标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其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蝜蝂① :一种黑色的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②踬仆:失足跌倒。③黜弃:罢官不再任用。④病:困苦。⑤艾:停止。⑥滋甚:更加厉害。⑦魁然:壮伟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行遇物,持取( )
  ②踬仆不能起( )
  ③人或之( )
  ④又持取如()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其智则小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比较特殊,请作解释。
  ①以其室
  ②日思其位,其禄
  4.作者向人们发出警示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
  5.本文以“”和“嗜取者”作类比,突出了它们哪些方面的相同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①的 到 她(指曾子之妻)②指代“彘” ③指代“曾子” ④指代孩子 2.A 3.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4.曾子之妻说要给孩子杀猪吃只不过是一句儿戏,并不当真。5.教子之道,首先要做到自己不欺,才能教孩子不欺。
  二、1.①田野 ②就 ③打 ④收 2.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很惊异。3.王冕;原因是王冕偷偷学习丢了牛。4.表现在“痴”和“恬”两个方面;王冕后来成了“通儒”。5.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启发我们,学习必须刻苦勤奋,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
  三、1.①就天天同滁州百姓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②使百姓知道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丰收之年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在这个太平无事的年代。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3.民乐其岁物之丰成。4.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5.提示:结合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在滁州的政绩,分析其所具备的“古仁人”之心。
  四、1.①就 ②结果,终于 ③可怜 ④原来,过去。2.①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子。②虽然他的身材强壮高大,他也叫人,但是他的见识却与小爬虫一样。3.①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加。②高、大:形容词用作动词,提高,增加。4.“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其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5.相同点:①蝜蝂“善负”,遇物“辄持取”;嗜取者:“遇货不避”。②蝜蝂“虽困剧不止也”以至“踬仆不能起”;;嗜取者:“不知为己累也”以至“怠而踬也”。③蝜蝂“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嗜取者“苟能起,又不艾”。④蝜蝂“至坠地死”;嗜取者“观前之死亡不知戒”,“亦足哀夫”。写作目的是以蝜蝂为比喻,讽刺那些“嗜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