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从白话尝试到诗体解放

作者:赵 华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中,诗歌得到高度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的腐朽最为明显,反映在思想内容上的无病呻吟和言之无物;在形式上又死死坚守着陈腐不变的格律。新诗的出现,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格 字)
  
  【文学流派】
  自由诗派是新文学第一个10年(1917~1927)中出现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主流。绝大部分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他们不仅有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而且有比较完整的自由诗理论。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流派理论】
  自由诗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有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如古典诗词的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自由体的白话新诗。1916年10月在完成了《尝试集》的创作之后,他又发表《谈新诗》一文,总结了自由诗的创作理论,倡导“诗体大解放”,号召诗人创作自由体的白话诗。他认为这种自由诗的主要特点是:一、打破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为内容所需要的长短句;二、打破旧诗的平仄限制,代之以轻重高低的自然音节;三、废除旧诗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有韵固然好,无韵也无妨。康白情则在1920年3月写的《新诗的我见》中,主张新诗要“自然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拘音韵……”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主张新诗创作应“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任凭诗人主观感情的冲动作“绝端自由”的自我表现(《三叶集》第46页、49页)。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都在创作自由诗的实践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代表人物】
  郭沫若是第一个10年中自由诗派的集大成者,《女神》是其代表作。艾青则是自由诗派中继郭沫若之后的一座高峰。谢冰心、刘大白、刘半农、殷夫、蒲风、臧克家、蒋光慈、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自由体诗人。此外湖畔四诗人、小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也是写作自由诗卓有成就的诗人。自由诗派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为繁荣我国现代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家作品】
  乐 观
  胡 适
  《每周评论》于8月30日被封禁,国内的报纸很多替我们抱不平的。我作这首诗谢谢他们。
   一
  “这棵大树很可恶,
  它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它砍倒了,
  把树根也掘去。——
  哈哈!好了!”
  二
  大树被砍做柴烧,
  树根不久也烂完了。
  砍树的人很得意,
  他觉得很平安了。
  三
  但是那树还有许多种子,——
  很小的种子,裹在有刺的壳里,——
  上面盖着枯叶,
  叶上堆着白雪,
  很小的东西,谁也不注意。
  四
  雪消了,
  枯叶被春风吹跑了。
  那有刺的壳都裂开了,
  每个上面长出两瓣嫩叶,
  笑眯眯地好像是说:
  “我们又来了!”
  五
  过了许多年,
  坝上田边,都是大树了。
  辛苦的工人,在树下乘凉;
  聪明的小鸟,在树上歌唱,——
  那砍树的人到哪里去了?
  八年九月二十夜
  《乐观》选自胡适《尝试集》。这首诗作于1919年9月20日,这一年的8月30日,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被北洋军阀查禁,国内的许多报纸替《每周评论》抱不平,胡适作了这首诗向他们表示感谢。
  诗作以砍树的人象征反动势力,以被砍倒的大树象征《每周评论》,大树被砍倒了,“砍树的人很得意,他觉得很平安了”。“但是那树还有许多种子”,在春风里,种子破土发芽了,“那有刺的壳都裂开了,每个上面长出两瓣嫩叶”,“过了许多年,坝上田边,都是大树了”。诗作以被砍倒的大树终又长成大树,表示革命力量是摧毁不了的,表现了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态度。
  在白话诗的形式上,胡适主张“诗体的解放”,讲究“语气的自然节奏”,“用字的自然和谐”,“用现代韵,不拘古韵”,向着“自然的音节”发展。这首诗体现了胡适的上述主张。全诗用比较纯粹的白话来写,句子有长有短,声调有平有仄,音节比较自然。《乐观》这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不失为比较好的白话新诗作品。胡适把他的新诗集题名为《尝试集》,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乐观》即可以说明“尝试”的成功。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九一七年十月北京
  刘半农写诗一开始就“带着相当浓厚的反抗意识和阶级对立的思想”(臧克家语),他的新诗发轫之作《相隔一层纸》即深刻地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这首诗作于1917年10月,全诗短短八句,以白描的细节,将“老爷”的生活和屋外“叫化子”的悲惨境地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屋内老爷怕炉火烤坏身体,吩咐开窗买水果;屋外叫化子,挨冻受饿,对着北风喊“要死”。屋内屋外,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作者用鲜明的对照,写出了贫富悬殊的阶级对立。诗作饱含着对贫苦无告者的无限同情,对骄奢淫逸的豪富的愤怒谴责。这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在艺术上,这首诗风格平直,通篇近乎口语,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这是与诗人“以手写口”“心手相应”(《半农杂文·自序》)的文学主张一致的,但也带有新诗草创时期的不够精致的特点。在白话诗初兴时,探索与内容革新相应的新形式,这首诗应算一首力作。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沈尹默的《三弦》是五四时期传诵一时、影响较大的一首白话新诗。胡适在《谈新诗》中说:“新体诗中也有用旧体诗词的方法(指利用双声叠韵)来作的。最有功效的倒是沈尹默君的《三弦》。……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来看,都可算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三弦》发表在《新青年》五卷第二号(1918年8月)上。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道主义的。写的是中午时分,太阳炎热,街上没有人行走了,有的人在家里弹三弦,一个穷苦的老人孤苦地坐在破大门外。写法比较含蓄,表现的是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以意境别致和成功地运用双声叠韵造成节奏的抑扬顿挫而为当时读者所赞赏。如诗中写: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旁边的“旁”、土墙的“墙”,挡住的“挡”,鼓荡的“荡”,声浪的“浪”,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这就是叠韵。一段的“段”字,“弹三弦”三个字,割断的“断”字,这几个字的韵母也是一样的,都是“an”。这两组叠韵的字加起来,共有13个,这一长句共32个字,说明叠韵的字用得很多。还有双声的字,即声母是一样的字也用得很多。如:一段的“段”,低低的“低”,声母都是“d”;土墙的“土”,弹三弦的“弹”,声母都是“t”等等。作者把双声和叠韵的字安排在一个句子里,再加上声调的运用,就把高的平声和低的上、去声交错在一起,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好像三弦跳荡的声音。茅盾在《论初期的白话诗》中评论说:“完全是散文的写式,然而读了只觉得是诗,比我们常见的分行写成长短一样的几行而且句末一字押韵的诗是更‘诗些’的。”非常中肯地揭示了《三弦》一诗的艺术价值。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的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汪静之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湖畔诗社”的诗人,以写作清新、自然、率直的爱情诗著称。
  《蕙的风》是一首情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思恋他的情人而又不能相逢的惆怅的感情。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温馨的蕙花象征主人公的情人,她被深锁在园里,满怀着幽怨,而她的幽香则象征着姑娘的恋情。雅洁的蝶儿象征抒情主人公,熏在蕙风里,他陶醉了。他想去寻找自己的恋人,但高墙禁锢了他的恋人,他只得“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诗人选择蕙花和蝶儿作为意象,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蕴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