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哲理小故事”阅读训练

作者:唐惠忠




  本期的“每月一练”是有关哲理小故事的阅读专项训练,请大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做答,对比参考答案,看看自己哪些知识环节还比较薄弱,同时思考命题人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角度出题,期待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沿 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马德
  那天,我转过街角的时候,见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面说,一面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自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兀自安详地制作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俩这里瞅一眼。
  “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拗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她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她的儿子走开了。
  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选自《今日文摘》2006年第20期)
  
  【阅读提示】
  平静而朴素的对话是这篇小说主要的叙述方式。作者隐去了作为旁观叙述者的同情心,而是用主要篇幅,将两对母子的对话有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前者的对话展示了故事的矛盾和冲突的背景,后者的对话则将故事的发展推向深入。
  
  【请你思考】
  1.文章第八、第十一段两次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有什么用意?
  2.这篇小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认为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4.你如何看待妇人的“谎言”?
  
  【参考答案】
  1.两次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意在交代社会环境,显示社会冷漠的一面,又反衬了那位妇人光辉的人性,给人以希望。2.小小说的结尾在结构上收束故事,照应了前文妇人留下的悬念;在内容上以“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一语画龙点睛,揭示主旨。3.这篇小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乡下孩子吃冰激凌的故事,提出了怎样关注弱势群体,以尊重、包容之心给予弱者帮助的问题,提倡应该用爱把这个世界装扮得更精彩。4.妇人善意的“谎言”里有平等,有亲切与温馨。她的爱不仅温暖了“愣在那里”的母子,也温暖了读者的心,让我们在众人麻木的眼神中看到社会的希望。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摆 渡
  高晓声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过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很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得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明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摆渡的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选自《七九小说集》)
  
  【阅读提示】
  《摆渡》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其《七九小说集》写的序。“摆渡人”通过渡船把人渡到彼岸,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这巧妙的构思,把艰深的文学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之中,做到了理趣与谐趣的统一。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摆渡”“彼岸”“唱”“叹”等一语双关,话里有话。二是于对比中暗寓褒贬,作家与其他渡客的对比,摆渡人前后态度的对比,作家前后心情的变化,都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三是朴实无华,除个别词语外,全都明白如话。
  
  【请你思考】
  1.“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中“这个”的含义是什么?
  2.“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这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3.文中出现的人物,可以归为哪三类?这三类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征?
  4.文章写“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对作家而言,“彼岸”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指“拳头”,也就是大力士的蛮力、动武。2.作家的一声叹息,叹出了“真情实意”,也就把他最宝贵的东西拿了出来。3.①第一类人(有钱的、大力士、有权的)是世俗力量的象征。②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③摆渡者既掌握渡河的权力,又是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同时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他是普通群众的代表。4.作家以真情实意感染人,也就使读者的情感得到净化和提升,进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