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作者:王孔文




  【整体概说】
  
  写文章首先要研究语言。好的写作素材、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要真正将素材、感情转化为文章,还需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章,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好的文章。一种高质量的商品,用粗糙、低劣的纸张包装,无法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意义的理念,借助于文采,更容易传播。如果说好的素材是文章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文章美丽的面庞了。语言文字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将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
  何为优美的语言?答案是:活泼的语言、灵动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语言、能感人至深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有了这些亮丽的语言,你的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亮丽起来呢?首先,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语言训练,主要依靠感悟、鉴别、比照、模仿,其前提是要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没有积累,语言训练往往收效甚微。积累的材料可以是文笔精华、成语、俗语、流行语、诗歌、名言警句、精彩的广告词等。对这些词句段落,要认真学习、诵记,为语言的创新积累丰富的原始材料。其次,要注意进行有效的训练。有效训练的基本途径是仿写。整体而言,初中生独立创造富有文采的语言样式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可以把平时积累诵记下来的语句,或仿照其句式、语言风格另写句子,或选取适当时机,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另外,坚持写日记,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好方法。最后,要注意学习优化语言技巧的多种方法,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技法导航】
  
  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当然非下苦功学习语言不可,但也并不是无规律可寻的。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大有裨益的。先将几种优化文章语言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恰当地运用修辞。
  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往往能使文章造成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作文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提高文章的品位,使苍白的文字染上瑰丽的色彩,平板的行文变得错落有致。如:
  我坐到音乐室的钢琴面前,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音符如一个个小天使,带着一丝微笑,带着一丝调皮,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溜出,连缀成彩虹般美丽的乐章。音符们柔柔的,一个接着一个,张开小嘴,把弹奏者的心情,借着那圆润的乐曲,轻轻地唱了出来。(《感激》)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把音符比喻成一个个小天使,带着微笑,带着调皮,自然美妙;而音符张开小嘴,轻轻唱出弹奏者的心情,拟人的手法创造了一种非常温馨的氛围,使文章的语句显得特别优美。
  二、恰当地运用叠音叠韵词。
  叠音、双声、叠韵的词语如同一首曲子中的变化的音符,恰当地运用,可以造成或舒缓,或紧张,或回环,或缠绵的意境,从而扭转平淡的学生腔。如:
  天气阴阴的,教室里闷闷的,黑胖胖的数学老师又进来了,她掖下夹着厚厚的一卷练习题,进屋后就命课代表哗啦哗啦地发下来,大家慌忙地收起其他作业来……(《课堂上》)
  这段文字形象地写出了同学们对数学老师的反感、恐惧与无奈,比直接写“数学老师来了,发下许多试卷”生动多了。
  三、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前人的理性思考,是经过验证的语言的精华,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名言警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从而提高文章的品位。如:
  “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往往微瑕而露弊。有些人口口声声要干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忽略了许多可以助己成大业的小事——试想,那些不顾细节的候选人,怎能评上三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怎能忽略生活中这每一点每一滴呢?或许它会对你的事业、成就,甚至整个人生形象造成重大影响呢!(《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这个片段中,“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身是名人名言,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非常深刻地说明了不能忽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这个主题,言简意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巧妙运用“四字格”词语。
  四字格词语,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整齐优美。在文章中巧妙地加以运用,能够增强文章的美感。如:
  我们当中有不少同学整天诚惶诚恐,压力重重,目光呆滞,寡言少语。难道让我们都变成这样“少年老成”的书呆子吗?(《压力》)
  短短的几句话,对当前的学生心理压力做了形象的概括。行文简洁精辟,铿锵有力,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论辩力度,而且使文章富于文采。
  五、巧妙运用附加成分。
  有的同学的作文,语言缺乏表现力,读来味同嚼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只有光溜溜的主干,缺乏修饰成分。如果恰当地着以“定、补、状”加以修饰,语句就会顿放异彩。如有个同学在一篇题为《雨中》的作文中写有这样一段:“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意思虽然能够让人明白,但缺乏表现力。如果添上附加成分,变成“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跑来一位同学,一下子抱住我的肩膀,说:‘咱俩挤挤。’”通过修饰,夜色茫茫、雨雾蒙蒙的景象和借伞者恳切诙谐的情态,便跃然纸上。
  六、大词小用。
  通过描写将大的方面的词语用在小的方面。有一篇题为《委屈》的中考满分作文,写妈妈为使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采取的措施:“与我相伴多年的漫画,一夜之间不翼而飞;随身听也‘身陷囹圄’。对此,我敢怒不敢言。”“囹圄”,监狱的意思,这里用在妈妈没收随身听这件事上,透露出一种无奈的调侃味儿。
  七、借用词语。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巧妙地借用某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可使语言充满风趣,令人耳目一新。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我和妈妈》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是传统的古典派,我算是现代派。喏,那墙上的郑板桥的字是她的‘宝贝’,平底鞋不离脚,肥肥的裤子成了她的特色。妈妈爱听美声,我却只觉得摇滚够味儿;妈妈跳舞是快三慢四,我却爱跳迪斯科。妈妈一看我跳迪斯科就说是‘张牙舞爪’。我也笑她土得有营养,像土豆,不过我们都彼此默认了对方。”此段中的词语,或借用新词、专门用语,或贬词褒用,语言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八、讲究搭配,灵活用句式。
  长句长于严密周到,短句长于简洁有力,整句长于整齐匀称,散句长于灵活多样。在行文中做到长短句、整散句交错使用,可以使句型错落多姿,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文章的参差美、匀称美。如:
  阴雨。长途颠簸,终于到站。雨细而密,极像我的心情。老妈牵着我的手,兴致勃勃,雷厉风行,刚跨过门槛就急着去买香,置我于不顾。我于是无目的地晃荡着闲逛。这应该属于寺庙吧,低矮的房子,古朴素雅。寺内游人络绎不绝。环顾四周,有一尊笑得极开怀的佛像,人们不停地去摸它的身子,希望得到保佑。(《雨过之后是天晴》)
  文中一连串的短句,清新活泼,读起来铿锵悦耳,韵味十足,而后面的长句,读起来舒缓有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参差美。
  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技巧要建立在深邃的思想基础上,不可一味搬弄技巧。恰当地选用语言技巧,“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文章才能文质兼备,熠熠生辉。
  
  【病文诊治】
  
  哪怕温度升高1C0
  山东淄博博山石门中学殷明月
  那年,由于意外,父亲的事业由高峰跌至低谷。我们的生活也由富裕充足变为贫穷(我们的生活也由宽余变为拮据);同时我们从那座宽敞的大房子搬到了小房子里。
  

[2]